-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节日”有关的分论点 奉贤中学 2007、1 节日 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而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日见式微,上巳节和寒食节也逐步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对此问题,有人惊呼狼来了,有人却不以为然。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用800字表达你的看法。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不笼统地反对“洋节”,但我们更要弘扬中华传统的节庆文化。 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还应赋予其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 “洋”盛“土”衰,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遭遇到冷落和尴尬。 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 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必须对原有的传统进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华部分,增添新的时代元素。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 为什么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时兴讲国际接轨,国人要过过“洋节”,本来无可厚非,但中国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情人节用语暧昧,颇有歧义,似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应该予以引导才是。 我们不笼统地反对“洋节”,像母亲节、父亲节,接到孩子的问候电话,收到儿女的感恩礼物,内心很觉慰藉,这是同中国传统的尊老、孝顺的道德观念相吻合的。我们更要弘扬中华传统的节庆文化,象七夕(七月初七)、重阳(九月初九),不是很好的情人节、敬老节吗?而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又有多少个有意义的故事传说和文化内涵呵!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让国人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寄托中华民族情感、精神,是这些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中提案的呼吁。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还应赋予其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如果节日仅仅是农耕文明留下的驱邪、团圆之类的内容,如果过节都是吃饺子、汤圆、粽子、月饼,主题就显得过于沉重,形式也比较单调。 利用节日,宣传科学、宣传文明,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健康、和平、和睦的世界,都是有所裨益的。 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而洋节甚嚣尘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其实,无论是土节,还是洋节,其文化内涵都已被抽空,沦为购物节、吃喝节的“代名词”。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内核(民族文化)的“空壳”。 抢救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洋”盛“土”衰,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遭遇到冷落和尴尬。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疲软”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并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伤害。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 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全球化催化了人类的价值趋同,而节日是保持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块阵地。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必须要抢救和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元宵节不仅蕴涵着合家团圆的寄托,而且蕴涵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爱情,但遗憾的是,挖掘十分不够。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 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