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想象的共同体传统社会的群己关系(下).doc

第九章想象的共同体传统社会的群己关系(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第九章 想象的共同体:传统社会的群己关系 (下)个人与国家 一、传统社会的国家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关于中国古代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个经典表述。这句话具有两个意蕴,一是所有权,二是统治关系。或者说,统治关系的前提是所有权。因此,中国古代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国家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向民众收税,建立在税收基础上的国家机器统治民众。 因此,传统社会的国家观是冰冷的,它与利益和统治紧密相联。民众对国家的概念无外乎服从命令、缴纳赋税、当兵打仗,舍此无所谓国家。而统治者对国家的占有总是与政权相关,政权与国家几乎成为同义词。于是,对国家的争夺成了对政权的追逐。 在此观念之下,汉代秦政,唐取隋权,王朝更迭只是江山易手,跟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安全暂时失去了保障,土地秩序有了间歇性的混乱。在此意义上,爱国就是忠君,对国家的感情完全由君主来承担。 二、传统社会的天下观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亡国和亡天下,不过都是改朝换代,可两者据顾氏讲,其实区别甚大。 自秦灭六国,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不可胜数,国破之难频有发生,然而国破山河在,中华民族依然生存繁衍,反而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新的朝代建立了,中国还是中华民族的中国。 天下不亡,中国不亡,天下为我们祖先的立国之本。何为天下? 天下就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天下就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文化和伦理,天下就是人民对理想的憧憬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 统治阶层和其依附的利益集团,有责任保国,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维系国家就是使其利益最大化和合法化.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天授权力和责任。 公元1644年,中国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缢身死,何去何从,老百姓选择了大顺军。乖乖自为治下之民。官府方面明三千官员,殉了一二十个,“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清兵入关,所遇到的阻力则大甚许多。蕲黄四十八寨,陕西、皖南、江阴反抗层出不穷。期间涌出的仁人志士亦可谓风流一时。然终于悲剧一场,徒留几点星火。被发左衽几何?,亡天下,剃发改冠。血性匹夫自不能坐视不理,而须奋起一搏的。 百年后,日人思谋重演历史,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又后来,蒋介石逃了台湾,毛泽东稳坐钓鱼台,比起日本鬼子的针尖对麦芒,民国一朝能有多少人可惜? 或许此正是国人传统哲学,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之理也。是以国人论渐而不尚顿。自家事情,自己关起门如何解决都行,外人一但参合,则必然一致而外,无所商榷。 三、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建立于单一人群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同一性基础之上,亦即他们在历史上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并由此构筑成为一个稳定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它包括人口、领土和自治政府。国家为公民的政治忠诚提供基础,而民族则通过个体获得一种认同感而增加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国家也是一种共同体,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在历史延续性的前提下(语言、地域、文化、宗教、心理等)会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与国家结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线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在此意义上,民族与国家重合,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国家。当一个国家(政府)在对人们实行了长期的政治管辖之后,文化和政治二者之间通过不断整合,使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为民族国家,这实际上是民族同一性和政治演进的结果。 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基本上只有领地的概念,而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整个欧洲分为大大小小的世袭封建领地,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利,同时这些领地也跟随着领主而变动。它可以通过姻亲关系而转手,有时一个家族统治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英国王室的后裔可以到法国继承法国的王位,封建领地也可以跨越不同的语言和地区实现转让和继承。而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又使世俗的国家隶属于基督教教会。各个领地和地区之间在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分散、割据和封闭,进而形成了欧洲各地在语言差异基础上的多姿多彩的民族和文化特性。 到了中世纪后期,君主们急于扩张领土,实现内部的统一和强化君主的权力,并把税收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力收归己有。君权和王权至高无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