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空间演进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老城为中心圈层式发展 从1949 年至1980 年代末, 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几个方向圈层式扩展的特点, 这个时期城市扩张的半径基本限定在3km 以内, 城市形态呈现明显的老城区—工业带—居住带的圈层式特征。老城区位于城市核心, 数年来的圈层式扩张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文化与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扇形扩张新城西区副中心 圈层式的扩展方式导致了“作茧自缚”的结果,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阻力重重;从中心向外突破、对老城区实施大规模的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面临古城保护的压力,城市开始寻找新的工业扩张空间。 1990 年代初, 扬州提出“保护古城, 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 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 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的思路( 简称“西进南下”)打破了扬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圈层式空间格局,转为定向“扇形扩张”的方式。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 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 》中, 提出沿江地区应形成以扬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区、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发展格局。此阶段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江都市 老城区 西城新区 港口分区 仪征市区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依托主城,结合水系、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构建“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城市中心。西部分区中心、河东分区中心及瓜洲分区中心地区分别形成城市副中心。呈现“圈层+扇形+跳跃式”发展,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 动力机制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空间发展的交通导向 产业经济转型的引导 地缘关系的诱导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气候条件的变化 气候变化虽不是区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但却对区域环境的演变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平面升降带来的变化。扬州是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从而导致城市演变的典型。 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2个多月。 公元2000 多年前至今, 气候大致经历了春秋至秦汉的温暖期、东汉初期的冷趋势、东汉末期到北宋相对温暖期以及从10 世纪至今的寒冷期。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气温:从1961-2000年的历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1961-1970年的气温基本上呈现明显震荡下降的趋势 ,1971-1990年气温基本上是震荡走平的趋势,1991-2000年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80年代末开始的这种气温持续偏高,是扬州市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 降水:从扬州1961年-2000年的逐年降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40年间,各年降水量均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同时也可以看出扬州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日照:从扬州1961年-2000年的逐年日照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扬州市的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呈逐年震荡减少的趋势。1978、1979年的日照时数创下了40年的峰值,而低谷则出现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照时数的年际变趋势化和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上呈现相反的走势。 1961-2000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1961-2000年年降水量变化曲线 1961-2000年逐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地形地貌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最高峰为仪征市大铜山,海拔149.5米;最低点位于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平均海拔2米。扬州市区北部和仪征市北部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境内有大铜山、小铜山、捺山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土地资源与水资源 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591.21 平方千米, 其中耕地面积3304.93 平方千米、园地面积43.07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24.80 平方千米、草地面积7.67 平方千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31.27 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78.47 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832.33 平方千米、其他土地68.67平方千米。 扬州市境内有一级河2条、二级河7条、三级河2条、四级河4条,总长5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