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
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实验结束后,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不同: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参考答案:理论正确(4-5分);结合实例分析(4-5分)
Asch(1946)的实验:假设甲、乙两人:甲先生:精明、勤勉、冲动、善辩、倔强、忌妒;乙先生:忌妒、倔强、善辩、冲动、勤勉、精明。让受试主观评定对两人的印象。受试给甲先生较多正面印象。(3分)
所谓为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2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鲁钦斯在1975年用实验方法研究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5分)
、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
(1)这种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事业成功的女性存在着某种偏见。(2分)
(2)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有:a.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和传统的女性角色模式相矛盾,人们很难一下子接受女性的新角色,因而产生了心理失调。b.男性与女性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某重利益争端。c.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吸收并内化了文化传统,继承了歧视女性的偏见。d..人格的特征和某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会导致对女性的偏见。(4分)
(3)这种偏见消除的方法有:a.消除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b.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C.制定有助于消除这种歧视女性偏见的社会规范。(4分)
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分)
答案要点:(1)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3分)
(2)三个事实分别代表积极偏见、相似假定作用和光环效应。(3分)
(3)认知偏差还包括首因效应、类化原则、隐含人格理论等心理效应。(3分)(4)这些认知偏差一方面可以简化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另一方面又回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3分)
、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
1、先看两则新闻报道:
“南方网讯:一名来自湖南益阳的16岁少女,前日(2003.5.15)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光天化日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于是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中竟无一人上前制止。少女受伤晕倒后,幸好被随后赶来的好心老乡背到了解放军157医院急诊科。记者昨日采访了这名被砍伤的少女。她的伤势不轻,医生说大约要1个月才可康复。” “新华网讯:2003年5月8日
(1)首先指出以上两则新闻报道中,都涉及了“利他行为”出现与否的问题;解释利他行为概念。(4分)
(2)简要阐释利他行为的唤起条件:a.指出“助人的得与失”是利他行为的唤起条件之一,也是以上两则事件中决定旁观者是否表现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害怕自身受到伤害,不愉快的体验)。(3分)b.进一步阐释“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责任扩散、集体淡漠);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评价焦虑)。
七、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分)
在“非典”期间,人们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产生了种种不良的认知和态度,例如有些人认为已经大难临头,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有些人由于高度紧张、恐惧而出现了失眠、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一些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试运用社会态度的某一种认知论观点对此种情况加以阐析。
参考答案此题可运用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判断理论等加以分析,现以认知失调理论为例:1、简要介绍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5分) 2、题目中出现的状况说明个体在“非典”时期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失调程度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二是每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3分) 3、要改变这种失调状态,有三种方法:一是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