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 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s*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由头孢菌素C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与青霉素一样也具有β-内酰胺环。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比较特点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 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 抗菌作用强 过敏反应少 毒性小 ①吸收:一般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但某些如: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可口服。 ②分布:体内分布广泛。第三代、四代、五代头孢菌素穿透力强,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 ③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 注意: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主要经胆汁排泄。 体内过程 分类 根据 抗菌谱、 抗菌强度、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对肾毒性的大小 可分为五代。 比较 1、过敏反应—发生率远低于青霉素。常见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预防及处理同青霉素)。 2、血液系统—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过性嗜酸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神经系统—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用于肾功能不全者而未调整剂量时,可出现脑病、肌痉挛、癫痫。 4、长期大量应用可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二重感染等 典型不良反应 禁忌证 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史者。药物相互作用 1. 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相互灭活,联合应用时,应在不同部位给药,不能混入同一注射容器内——同青霉素。 2.与抗凝血药、溶栓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联合应用时,可使出血风险增加。 3.头孢曲松应单独给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长期应用头孢类时应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1)临床应用,尤其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时应监测血象、凝血功能及出血症状。 (2)长期应用(10日以上)时,宜补充维生素K、复方维生素B。 (3)不宜与抗凝血药联合应用。 注意 警惕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如存在与双硫仑分子结构类似的活性基团,在使用期间或之后5~7日内饮酒、服用含有乙醇药物、食物以及外用乙醇均可使乙醛代谢受阻,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皮肤潮红、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晕厥、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严重者休克、惊厥、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双硫仑反应——预防和处理: (1)告知患者用药期间或之后5~7日内禁酒、禁食含有乙醇食物以及外用乙醇。禁与含乙醇的药物合用。 (2)一旦发生,立即吸氧、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补液及利尿,血管活性药治疗。 内酰胺类抗生素总结 目录 一 分类、作用机制、特点和耐药机制 二 青霉素类 三 头孢菌素 四 其他?-内酰胺类 五 ?-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 基本结构 β-内酰胺环 β-内酰胺环是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须基团。 举例: ㈠青霉素类 ㈡头孢菌素 ㈢其他?-内酰胺类 ㈣?-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一、 ?-内酰胺抗生素的分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PBPS 激活细菌自溶酶→ 1 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比对静止期强 2 因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故对人体毒性较小 ?-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根据PK/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a 基本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活性与细菌接触药物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而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 注解:[血浆药物浓度低于MIC(最小抑菌浓度)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因此首要地是延长高于MIC的持续维持时间。当T>MIC%达到40%以上时,可显示满意的杀菌效果。] ?-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b 血浆半衰期较短(比如青霉素G,T约0.5~1h) 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 每日分次给药(长效制剂除外) 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 ) 使该类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失去抗菌活性。 2. 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进入细胞。 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与某些耐酶抗生素结合,使其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又称“牵制机制”或 “陷阱机制”。 ?-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改变PBPs(药物与靶点的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