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有序开展网络监督的思路和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法有序开展网络监督的思路和对策 安玉辉 2013-07-25 当下,互联网正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 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群众的公共话语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放,但是这也导致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难度的陡然提高。在网络力量的倒逼、传统的媒体原则底线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强烈的冲击下,如何加强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提高舆论引导力,发挥其正能量已成为现实问题。   一、首先关注互联网的现状和特点   手机的普及率和微博的快速崛起,使得网民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而且规模达到了空前。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具有传播速度快,难以控制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一些重大事件会在第一时间让广大网民知会,迅速掀起舆论高潮,从而采取行动。但是个别别有用心的也会利用这一手段,操控网络舆论,编造政治谣言,挑战新闻管理制度,用爆料手段,要挟、绑架政府。   (三)互动性。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工作失误的补救和应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四)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随着“房叔”、“房婶”“雷政富”、“单增德”等事件的曝光,网络发挥了其充分的正能量,但是也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被“围观”放大成为极具轰动效应的重大事件,而且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裂对峙,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网络的复杂性。   二、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舆情应对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工作相分离,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从而导致了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发酵变质,最后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   当前没有处理网络舆情的特殊手段,随着一个个事件的曝光,处置方式相对滞后,可以说处理手段上已经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是没有专门的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 、归类、汇总和统计,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手段的缺乏,导致了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科学有效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热门话题、事件回应滞后,不能及时疏导网民情绪,使得部分网民对事件发生的质疑声音高涨,甚至酿成不可控事件,陷于被动状态。因此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面对和应时公布结果,才能有效的化解公众的质疑。   (三)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   首先,没有专门机构。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判断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往往流于形式,大家工作的同时,关注舆情话题基本上属于看看笑话,更谈不上用于网络舆情监控的开支。   三、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网络问政、网络反腐蔚然成风,许多政策的出台、修正得益于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互动。“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贪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许多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参与问政和反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