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碱骨料反应的分类和机理? (1)碱硅酸反应?。 1940年美国加利尼亚州公路局的斯坦敦,首先发现碱骨料反应问题,引起全世界混凝土工程界的重视,这种反应就是碱硅酸反应。碱硅酸反应是水泥中的碱与骨料中的活性氧化硅成分反应产生碱硅酸盐凝胶或称碱硅凝胶,碱硅凝胶固体体积大于反应前的体积,而且有强烈的吸水性,吸水后膨胀引起混凝土内部膨胀应力,而且碱硅凝胶吸水后进一步促进碱骨料反应的发展、使混凝土内部膨胀应力增大,导致混凝土开裂。发展严重的会使混凝土结构崩溃。 (2)能与碱发生反应的矿物 能与碱发生反应的活性氧化硅矿物有蛋白石、玉髓、鳞石英、方英石、火山玻璃及结晶有缺欠的石英以及微晶、隐晶石英等,而这些活性矿物广泛存在于多种岩石中。因而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生的碱骨科反应绝大多数为碱硅酸反应 。 九、配筋错误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山西某教学楼为现浇10层框剪结构,长59.4m,宽15.6m,标准层高3.6m,地面以上高度41.8m,地上建筑面积9510m2,在第4和第5层结构完成后,发现这两层柱的钢筋配错,其中内跨柱少配钢筋44.53cm2,外跨柱少配13.15cm2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该工程第4,5层柱的配筋相同,第6层起配筋减少,施工时,误将6层的柱子断面用于4,5层,造成配筋错误。 (三)事故处理措施 加固构件:凿去4,5层的保护层,露出柱四角的主筋和全部箍筋,用通长钢筋加固,加固直径,间距与原设计相同。 十、空洞露筋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南京某单位办公大楼为5层现浇框架,其平面示意图见图3-90,2层框架柱浇注后,拆模时发现有6根柱存在空洞,烂根,露筋等严重缺陷。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1.柱浇注时分层厚度太大 2.混凝土浇注后漏振或振捣不实 (三)事故处理措施 由于空同,漏筋,烂根十分严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析混凝土内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决定立即全部拆除,绑扎钢筋后,重新浇注混凝土。 十一、梁开裂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某工程为混合结构,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梁跨度9m,为矩形截面,高800mm,宽400mm,混凝土为C18。配筋情况为:梁跨中受力钢筋4 25,支座受力钢筋2 18,浇筑后14d拆模,发现梁上由0.1-0.35mm宽的裂缝。 (二)事故原因分析 规定中大于8m的梁,拆模时的强度要达到100%才可以,而现实才达到80%,于是因强度不足导致开裂。 (三)事故处理措施 检验发现裂缝没有明显开裂,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所以可以采用环氧胶泥涂抹表面,封闭裂缝 十二、大梁裂缝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某车间12m钢筋混凝土屋面大梁,平卧生产,起吊后发现50%吊环附近混凝土局部压碎,吊环偏斜,混凝土裂缝。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1.上翼缘裂缝 吊环安装时箍筋被碰撞发生位移,未恢复原状,因此,平卧起吊时仅有两个钢箍起作用。 2.大梁腹板裂缝 腹板侧向刚度本来很小,翼缘开裂后,上部梁的侧向刚度大为减少,所以引起腹板开裂。 3.吊环偏斜 两台吊车的吊环受力不均匀,受力较大的吊环,残余变形也大,因此吊环发生偏斜。 (三)事故处理措施 对翼缘处的倾斜裂缝,凿去斜缝范围内的混凝土并凿成直槎,然后用C40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养护 十三、腹梁裂缝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某锻工车间跨度10m,屋盖梁采用双坡T形截面薄腹梁,共4榀,其形状,尺寸与配筋见图3-42,梁内无弯起钢筋,混凝土设计强度C18,实际试块强度为12-15N/mm2,在检查时发现梁支座附近有斜裂缝出现,并不断增加和扩大。 (二)事故原因分析 原设计无弯起钢筋,箍筋断面及数量均不足实测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三)事故处理措施 由于薄腹梁的承载能力不足,必须加固,加固方案是在原有的薄腹梁上加钢筋混凝土,加固后的断面增设箍筋来承担斜截面强度,并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十四、楼板开裂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某学校为3层混合结构,纵墙承重,外墙厚37cm,内墙厚24cm,灰土基础,楼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在装饰工程时发现大梁两侧的混凝土楼板上部普遍开裂,裂缝方向与大梁平行,凿开后发现负钢筋被踩下。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1.施工方面 1)浇筑混凝土时,把板中的负弯矩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