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德生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讨论了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并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从语境认知的角度展开了全视角的论证,力求进行交叉互补研究。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境; 英语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ormative)话语。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值来分析。例如:“I promise to give her ten dollars.”,这是行事话语,但“He promised to give her ten dollars.”是述事话语,因为该句只是描述一件事。后来,Austin 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ocution)、“以言行事”(illocution)、“以言成事”(perlocution)三类。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 它包括“准备条件”, “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如“准备条件”(preparative conditions)是指某人是否有资格完成某种言语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ous)。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比如,“Can you open the door?”并非问是否“有能力”开门,而是“请求”。说Theres some chalk on the floor.的作用在于请求拾起粉笔。 言语行为 在特定场合,我们发出声音是为了通过空气传递信息给他人,称之为言语事件。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只是“说”本身的行为, 同时也包含了“说”的行事的行为,这二个要素的综合体即为言语行为。例如: I promise to give you ten dollars. 在这里“我”许下了诺言,这个许诺通过“我”的话语表达出来。倘若“我”不用这些话语或与此意义相等的话语,就不会有“许诺”这一事实。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本质所在——以言行事。 这个例子表明语词的选择(如promise, apologize, etc.)可以限定言语行为的种类,但有时也不完全如此,试看下例: Theres a bull in the field. 假如我是描述我叔叔的农场而说出这句话,则只是一种陈述。假如你说你想抄近路去酒吧,我说这句话就意味着警告你。假如你告诉我你想让你的奶牛交配,但又付不起昂贵的种马费,我说这句话就是一个建议。凡此种种表明,特定的语词表达的言语行为的种类是由说话者的意图和语境决定的。 上述例子表明,特定的语词并非总是表达单一的言语行为种类。正因为如此,区分言语行为的这样两个因素就显得非常有用: 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字面意义 2.言外作用(illocutionary force):说话者的意图 同一言内行为完全有可能带有不同的言外作用,这要视当时语境而定。 二、言语行为种类 (一)宣布、置疑、命令 传统的英语语法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许多语言都以此为基础得以区分。 1.陈述或宣布 2.提问或置疑 3.命令 例如: 1.Peter took out the garbage. 2.Did Peter take out the garbage? 3.Take out the garbage, Peter! 尽管用以陈述的语句的言外作用有时并不外显,但我们还是会根据语境推定出某些疑问句的“疑问”形式体现的反而是“非疑问”的言外之意.这些语句有言外作用。比如,并非所有的疑问句都表示提问: 1.a. Would you mind shutting the door? b. Yes, I would. 2.a. I’m going to quit school. b. Do you want to be poor all your life? 3.a. Did the oriole3737 kill Kenny this week? b. Does the sun rise in the east? 4.Were you born in a t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