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礼部尚书——周洪谟.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礼部尚书——周洪谟 ——明代殿试榜眼、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家 ■罗 鸣 周洪谟(1420年~1492年),1444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是明代重臣、著名儒学家,并授翰林院编修一职。他为官勤政,主要是在教育改革和明朝礼制建设、地方稳定等方面尤多,最有建树的事迹是侨置荆州、襄阳流民的见解和处理川南僰人的方案,起到了稳定荆襄,稳定川南的作用。 周洪谟告老还乡后,没有回老家长宁,而是来到了家乡所属的叙州府,把他人生的最后热血都奉献给了当时著名学府“翠屏书院”,为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了智慧和光芒。   家学渊源得熏陶 使他一举考上进士榜眼 周洪谟1420年出生在宜宾市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他的父亲周永隆,早先无意仕途,后经人点拨激励,开始发奋读书,乡试中举。周洪谟的母亲韩氏生于富裕人家,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知书达理、贤淑温良的才女。她生育了6儿1女,周洪谟排行老四。但她特别喜爱呵护老四,其原因是他出生时又瘦又小,父亲周永隆担心其不好抚养,想把他送人,但韩氏坚决不同意。 7岁以前,周洪谟由其母亲教诵千字文、唐诗、宋词和练习毛笔字。他长相其貌不扬,个子矮小,但读书声音很大。8岁时就到古河镇上学,13岁从家乡跟随父亲到湖北长阳,四川松潘官所,并在当地就读。 周家“世儒”家风,家族的遗传、成长的环境无疑对周洪谟少年时代人格的发展、价值取向产生直接关联,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洪谟从小就能博闻强记,爱好文辞。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喜欢游山玩水,四处采风。据传言,如今享誉世界的“峨眉天下秀”这句经典广告语,就是500多年前,他邀约朋友游览峨嵋山时,喝干了身背一个用竹筒装满的“烧酒”时,站在山巅,鸟瞰峨嵋山,心情激荡,就大声地唱响了这句“峨眉天下秀”的名句。 传说中周洪谟被家乡人誉为“半人半仙”,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令今天的人无法相信的神话故事。譬如:说他从小就有“赶石”的本领,在报恩寺读书扫地,菩萨都要跟他让路;骑着蜀南竹海的竹马腾云驾雾,坐在长江边,望着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江水时,就想把长江截流…… 1441年,周永隆在松藩府任职时决定辞官,在上京请辞到了成都时不幸去世。当时周洪谟21岁,正在长阳读书。闻悉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当即回家奔丧。为求功名,从此,他更加发奋读书。 周洪谟第一次参加四川乡试,途经九顶山(注:位于阿坝州茂县县城之南)时,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观九顶山》: 九顶峰峦插太清,西戎屏障倚长城。 四时积雪举关见,千里秋毫入眼明。 天簇莲华朝白帝,地方鳌足奠苍生。 我来坐啸情无限,要得凭高望帝京。 周洪谟在参加乡试时,一气呵成写出5篇“策论”,令考官赞不口绝、大家赞赏:“此作辞理明赡,笔力高远,当冠多士,既撤棘乃长宁周洪谟。” 25岁时,周洪谟参加全国礼部会考,当时有数千举人涌入北京参考,主考官为翰林学士钱习礼。周洪谟以扎实的经学功底顺利通过会考,并名列前芧。据传言:当时的皇帝英宗朱祁镇亲临奉天殿测试天下举人。英宗亲阅举人所作对策,对周洪谟的策论赞赏有加,意欲擢为第一名,但观其“身材不硕、形象一般”,就拔为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状元为浙江会稽商辂。 1445年3月26 从政生涯政绩突显 御外抚内抓教育安生民 1445年(正统十年),周洪谟任翰林院编修,主要担任诰敕起草、史书纂修、重要会议记录等工作。他主要参与《环宇通志》、《英宗实录》的编纂工作。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朝廷的人才。 1449年7月,瓦剌人(蒙古族)入侵大同,宦官王振就鼓动英宗效法祖宗,御驾亲征剿瓦。周洪谟却主张英宗不可亲征,遭到反对,被命令他去巡视陕西、四川灾情,考察政务。 英宗就同王振率50万大军,盲目前往土木堡征战,他们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就遭遇瓦剌袭击,强攻猛打,以致明军士气低落,迅速崩溃,兵败如山倒。英宗却在这场战争中被瓦剌所俘,这就是明代历史上最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登基后,就将周洪谟诏回北京。周就向皇帝呈上奏章:“……釆众善而尽力行之,致世太平,享国长久;加强军队的训练,保障戍边军队钱粮供给;亲经筵讲圣学,谨德政,绝游逸、杜淫乐,这些都是谨德之功,保政之要;正统国变,教训惨痛,必须牢记,而当今的要务是外攘虏寇,内安生民,加强内治,防患未然。”这道奏章,得到了朱祁钰的高度重视并认可,当即召集群臣会议,并宣布立即实施。 在如何处理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内忧的问题上,一直困扰着明朝的当政者,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理办法。而周洪谟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周的家乡宜宾,地处西南边陲,那里有蛮夷、僰人等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犹以都掌蛮较多,以箐深为隐蔽,以悬崖为屏障,经常抢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