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doc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情境导入 五代时的冯道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 两汉以来,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唐晚期藩镇割据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君臣相弑,父子相残,需复兴儒学,重建秩序、匡时济世,理学应时而生。 一、儒学危机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1、时代背景 材料一 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宋史》 材料二 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 ——《宋明理学概述》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2、复兴儒学 材料三 公元819年,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狂热。韩愈直言上奏,痛斥佛教乃夷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途中他写下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悲壮诗句。 士: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3、理学兴起 材料四 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4、三教合一 材料五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宋元学案》卷二 儒学: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社会环境 材料六 科举制完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北宋儒学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社会:北宋具备儒学发展的土壤 二、宋明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1、程朱理学 材料一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宇宙观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材料二 什么是天理?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材料三 如何得“理”?认识论 程颐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朱熹理解的“格物”有三点……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朱熹认为格物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这种对象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格物途径的多样性,其中主要是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陈来《宋明理学》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材料四 当天理和欲望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程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

文档评论(0)

jyr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