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团体与传播.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傳播理論 第九章 團體與傳播 初三丙 894113 蔡雪嬌 前言 三種團體 團體規範研究 團體壓力研究 團體規範如何形成? 李溫的飲食習慣研究 團體與政治態度 社會認同模式 團體做為一種改變機制 團體與大眾傳播 閱聽人區隔化 結語 * * 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指出人是群居的動物。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態度、行為,甚至對事物的感知,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古柏與賈荷達發現,團體會影響成員形成難以改變的偏見。 團體對於個人行為的研究始於1930年代,包含薛里夫(Muzafer Sherif)與亞許(Solomon Asch)有關團體壓力與順從現象的研究、李溫的團體動力學、拉查斯斐的兩級傳播研究。 原級團體 指的是與個人維繫長期、親密、面對面關係的團體,例如:家庭 參考團體 是個人經常作為行為參考的團體、但個人未必屬於該團體的一份子,例如:兄弟會 隨緣團體 關係短暫淺淡、聚散隨緣,例如:同搭一公車的乘客、球賽同座的觀眾 團體規範:團體所共同分享某些規則或標準。 社會規範:某些規範甚至是不同團體所共同分 享及遵守的 薛里夫利用「自動知覺現象」原理設計實驗室情境,認為此設計可以用來研究團體規範。 「自動知覺現象」是指在黑暗背景中,長時間注視某一光點或物體後,人會產生光點或物體移動的錯覺。 顯示出在不確定的情境下,人們通常會對其他人產生依賴心理,希望得到指引,可類推到其它團體生活或社會中,因為生活許多情境充滿不確定性。 薛里夫的團體研究是針對不確定情境,亞許則研究較確定的情境來探討,團體壓力與人們會從眾抑或不受團體壓力影響。 研究發現: 「三人行」團體對其成員的影響,不遜於人數較多的團體。 如果團體中有人與己見相同,受試者抗拒團體壓力的力量會增強。 即使團體判斷明顯錯誤,與個人原本判斷衝突,但個人仍會屈服團體壓力,牽就團體的判斷。 即使是隨緣團體對人的影響仍舊很大,何況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原級團體。 貝騰豪森(Bettenhausen)與莫寧根(Murnighan)鎖定團體成員互動情況,探討團體規範的形成過程。 團體規範形成過程: 在一個新團體中,成員通常不確定應該如何與其他成員互動,會先從過去經驗的類似情境,找尋應該如何互動的線索。 如果團體成員對某一新的情境缺乏共識,他們只好試著發展以此新團體為基礎的情境定義。隨者互動增加,她們會共享更多詮釋情境的經驗,形成未來互動的默契。 對演化中的規範有異議的人,除了修正自己對情境的詮釋,也可能說服其他團體成員接受其觀點。 一旦團體規範形成之後,任何對於團體規範的挑戰,可能將受其他成員抵制或制裁。 李溫對傳播研究有很大的貢獻,他提出守門人一詞,闡述理論的實用價值以及開創團體動力學的研究等。 飲食習慣研究:某一實驗是試圖使主婦多使用動物內臟,以因應食物匱乏的戰局,支援前線作戰實力。 李溫參與希望藉傳播改變人們飲食習慣的研究。 培茲(Pelz)研究發現:對未來行動達成決議,以及對團體共識的感知等,是造成食物習慣差異的主要因素。 1940年代興起探索選民投票行為的研究,多出自拉查斯斐等人之手。 研究假定:大眾媒體在選民投票決定的過程中視很重要的因素。 研究發現: 大眾媒體只是扮演次要角色,不如人際傳播對選民的親身影響。 人們傾向於做與其原級團體一致的投票決定,家庭尤其是最有影響力的原級團體。另外,朋友與同事也常是影響因素。 宗教與社經地位背景相同者,也會有類似的投票意向。 個人的投票意向受其最要好的三位同事影響,拉查斯斐稱這種一致性為「原級團體的政治同質性」 投票意向同質現象的兩種解釋: 團體對個人施加壓力,影響個人判斷。 個人原本就選擇與其政治意見相同的人為伍(物以類聚)。然而不充分的解釋為--個人可以選擇朋友,卻不可以選擇家人。 英國社會心理學者透納(JohnC.Turner)與塔吉菲爾(Henri Tajfel),提出有關團體影響力的「社會認同模式」。 社會團體定義為:兩個人以上的人,共享某種社會認同,或認為同屬於某一社會類別。 個人的「社會認同感」,得自其所讚賞與認同的團體。且社會認同感會視所處情境而有所切換,處開啟狀態時,個人會嘗試以合於(所屬或與處境有關的)團體規範的方式行事。 強調團體成員身份是基於認知反應。並強調人們所認同的社會類別,並非只是脆弱、無關緊要的心理因素。強調這種隊於社會類別的認同過程,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普萊斯認為社會認同模式有助於了解民意的形成過程,以及大眾媒體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大眾媒體描述何種團體認同在特定議題上有所衝突,因此提示(閱聽人)何種團體認同與該議題有關聯。 其次,透過描述相關團體該議題的反應方式,大眾媒體呈現各團體的立場,因此也提示如何遵循其所認同之團體規範行事。 其三,某團體規範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