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4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7)对于电脑内存有重要数据的单位和个人,除了注意软件的维护保护外,还应备有UPS,以防停电损坏电脑软硬件,处在市电不正常的地区应特别注意。 (8)防震。 (9)按期对机箱进行除尘。 1.4.3计算机硬件故障处理 1.接触不良的故障 接触不良一般反映在各种插卡、内存、CPU等与主板的接触不良,或电源线、数据线、音频线等的连接不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4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其中各种适配卡、内存与主板接触不良的现象较常见,通常只要更换相应的插槽位置或用橡皮擦擦一擦金手指,就可排除故障。 2.未正确设置参数 CMOS参数的设置主要有硬盘、软驱、内存的类型,以及u令、机器启动顺序、病毒警告开关等。由于参数没有设置或没有正确设置,系统都会提示出错。如病毒警告开关打开,则有可能无法成功安装其他软件。 3.硬件本身故障 对于硬件本身的故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判断: (1)隔离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4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隔离法是将可能妨碍故障判断的硬件或软件屏蔽起来的一种判断方法。 (2)替换法。替换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断故障现象是否消失的一种维修方法。好的部件可以是同型号的,也可能是不同型号的。替换的顺序一般为: ①根据故障的现象或故障类别,考虑需要进行替换的部件或设备; ②按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进行替换。 ③最先考查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相连接的连接线、信号线等,之后是替换怀疑有故障的部件,再后是替换供电部件,最后是与之相关的其他部件; ④从部件的故障率高低来考虑最先替换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进行替换。 上一页 返回 图1-1 ENIAC 返回 图1-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返回 图1-3计算机基本结构图 返回 图1-4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 返回 图1-5主板结构图 返回 图1-6主板外部接口 返回 图1-7 CPU 返回 图1-8内存条 返回 图1-9硬盘 返回 图1-10蓝光COMBO驱动器(兼容DVD/CD刻录)及蓝光光碟 返回 图1-11联想U盘及iPod shuffle 返回 图1-12键盘、鼠标 返回 图1-13常见输入设备 返回 图1-14 LCD液晶显示器 返回 图1-15喷半打印机及激光打印机 返回 *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2 计算机系统概述 1.3微型计算机系统 1.4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1计算机技术发展史 计算机的英文单词“computer”是指从事数据计算的人,他们往往都需要借助某些机械计算设备或模拟计算器来进行,这些早期计算设备的祖先也包括有算盘等。 1946年“ENIAC(埃尼阿克),是第一台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但由于其结构设计不够弹性化,导致对它的每一次再编程都意味着电气物理线路的再连接。开发ENIAC的小组针对其缺陷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并最终呈现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冯·诺伊曼结构(程序存储体系结构)。这个体系是当今所有计算机的基础。 下一页 返回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人们根据计算机使用的元器件的不同,可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1946年2月10日,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向世界宣布ENIAC的诞生,从此揭开了电子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序幕。 ENIAC采用了18 800个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ENIAC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占去了2400立方英尺的空间,重达30吨,耗电150千瓦,如图1 -1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的逻辑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为磁芯,外存储器出现了磁带和磁盘。 这一代计算机体积缩小,功耗减小,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加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 3.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第三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内存储器为半导体集成中路器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这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小型化、耗电省、可靠性高、运算速度快、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基本运算,在存储器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操作系统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典型的机型是IBM360系列。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了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万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2024年数学竞赛AIME II真题含答案(共4套).pdf
- 变电站值班员试题库(职业鉴定:初、中、高级工).pdf VIP
- 洁净制药厂净化空调毕业的设计.doc
- 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基础篇)(解析版).docx
- 虚拟实验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与培训.pptx
- 作业9:工学一体化课程《小型网络安装与调试》任务4学习任务工作页 .docx VIP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课文、日积月累).pdf VIP
- 员工考勤表表格电子版.docx VIP
- 中国电信新一代bss3 0_计费技术要求分册v1 0.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