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能源、原材料的限制,就决定了它的产业不能发展或少发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产业部门;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当然有些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 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 3、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由于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等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总是多样的。任何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向高层次变化,从区域空间结构上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4、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现代区域产业的发展绝不是封闭的,总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分析,确定产业结构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要从大区、全国及至世界的全局着眼。
徐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调整投资方向 改善产业结构
近年来,徐州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方向,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 徐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1、第一产业方面。第一产业由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构成,从增加值结构成现状分析,2006年,徐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82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31.19亿元,牧业增加值30.22亿元,林业、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67亿元和9.24亿元,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市第一产业仍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渔业为补充的产业框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种植业)占绝大比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林、渔、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第二产业方面。徐州市第二产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框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二产增加值的比重为85.22 %,表明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工业经济来拉动的格局,其特点是工业经济所占二产增加值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在83-86%之间,建筑业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总体上上升。从工业内部构成看,徐州市工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轻重结构以重为主,2005年轻、重比33.7:66.3,2006年为37.8 :62.2,从行业结构看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和原料产品为主,企业结构总体上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比重,2005年7.7%和92.3%,2006年为5.74 %和94.26 %)。
3、第三产业方面。徐州市第三产业的行业比较齐全,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以大流通为主,交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不断崛起。4、徐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产业投入较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高新技术行业占份额低,经济特色不突出。
二、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农业结构调整要以效益为中心
(1)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调整农业结构要突出徐州市的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合作入股等中介组织为纽带,调动民间资金,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多个环节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殖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产业规模化,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要充分论证,扬长避短,防止重复建设,形成具有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加工、经销、运输、服务等领域,解决土地资源减少与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矛盾,达到减少农民数量之时就是富裕农民之日的目的。
(3)注重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近年来,第一产业的投资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2006年,规模以上第一产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0.4%。调整农业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