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梁平县建设成为重庆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区的几点思考.doc

把梁平县建设成为重庆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区的几点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把梁平建设成为 重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梁平县农办 陈泽田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明确了重庆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赋予了重庆新的历史使命;预示着重庆在前十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础上,跨入了奋力“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加快”和“率先”发展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些目标和定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我县的发展和整个重庆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314”导航定向的重大举措。这个开创性、战略性的决策,对于梁平而言,不仅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赶超跨越的强劲动力。 按照我县要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客观分析形势和我县的县情,个人认为把我县建设成为“重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以下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政策背景 其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重庆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必然要求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农业的发展。 其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其三、中央和市委“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探索和实践,建立一个“重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准确、有效的贯彻中央和市委的战略决策,同时有助于在实践中探索经验,为面上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其四、我县“老(老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远地区)穷(贫困地区)库(三峡库区)圈(一小时经济圈)”均不沾,客观上要求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我县的发展,并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扶持和推动梁平的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一圈两翼和谐发展”,换句话说,没有梁平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重庆的全面小康。 二、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 我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温度16.6℃,历年平均降雨量1291.7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272.6小时。气候温和,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境内海拔多在400—600米,既有平坝又有浅丘,适宜多种农作的生长。 我县地处重庆东北部,东临万州,南接忠县、垫江,西连四川大竹,北倚四川达州。县城距重庆主城区180公里、距长寿区110公里,距万州港66公里,是连接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圈)和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的纽带。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道、村道等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在我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可以为主城区、万州两个大城市乃至全国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同时实现我县新的跨越和发展。 (二)市场需求 随着市委、市政府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重庆主城区的面积和城市人口将高速增加,城市人口的蔬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的消费将大量增加。同时随着一小时经济圈内工业的加速发展,土地面积将逐步减少,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量将逐步减少,这样一来就必须考虑供应来源。由于梁平特有的区位,决定了他成为主城区(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和万州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由于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鲜活农产品的及时供应到两个大市场乃至全国各地提供了保障。 (三)发展基础 我县“三农”基础条件好,实有100多万亩耕地资源、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现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优质稻、特色蔬菜、优质生猪、水禽等优势农业品牌。截止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7.5万吨,肉类总产量5.8万吨,禽蛋总产量0.7万吨,蔬菜总产量20万吨,水果总产量5万吨。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万亩,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突破23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家8家,带动14万农户增收。全县315个村,99%的村通公路,42.8%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全面完成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 86.9%的村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提前5年完成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通过大力加强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农业基础条件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0.2%(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高于全市平均111元),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18.27亿元、11.48亿元。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等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优越。 三、发展措施 (一)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强力打造五张名片。 一是大力发展竹产业,打造“西南竹海”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