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恒的“死亡”主题
在所有的意象中,有一种意象具备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它让我们感到恐惧,同时又以某种方式安慰我们,它操纵我们,但也让我们心无疑虑。这就是死亡的意象。这是纪录片《死亡意象》的序幕,它带领我们走进了为逝者建造墓地和纪念碑,看到了古埃及的木乃伊,石棺上的人像……死亡意象无所不在。是什么驱使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死亡的意象之中?答案并不在现代社会,而是在几千年前的约旦峡谷……静心看完整部片子,关于死亡的思考就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挥之不去……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步一步地滑向死亡的深渊,再有威势的手也不可能阻止这一切,这是不变定律。而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是世界上唯一了解自己是终究难逃一死,无法避开死亡,甚至会去想象自己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景象的生物。我恐惧死亡,在幼年时幻想自己是超人拥有不死之身,在身体和思想疯长的青春期为文字间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陨落而哭泣,在成年后逐渐忘却死亡的必然,说着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灵魂的迷失中享受忙乱和麻木带来的安宁。
然后,思考死亡,思考生活。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科学史家萨顿将科学、宗教、艺术比喻为金字塔的三个面,那么死亡则在真(科学)、善(宗教)、美(艺术)背后提供永动的神力:科学探索粒子世界的真相,解读人类基因的天书,想要战胜死神的使者,寻求长生之道;宗教寄托一切至善至美之愿景,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或不知如何去实现的都交由神来行动和作为;艺术在物质的腐朽和精神的永恒之间碰撞出电光火星,让人在对艺术作品的思考中观照出自己内心的善与恶,勇敢与恐惧,果断和犹疑,或释然、或纠结,或无耐、或宽怀。如康德所言:“自然之所以在我们审美判断中成为壮美,不是因为它激起恐惧情绪,而是由于能唤起我们自己的力量”;真善美之所以被我们定义如此,不是因为它给人“真的解释,善的引导,美的熏陶”,而是由于它激起人自己“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寄托,对美的赞扬”。假若生命没有终结,一切将丧失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必将走向死亡。
在影片中,令人影响最深的就是姿态各异的雕像。这些优雅的塑像在墓石上起什么作用呢?如果石棺上神话般的装饰物不含象征意味,难道说它们仅起装饰作用吗?不,石棺上的神话不仅仅为填充空间,它让观者进入一种充满诗意、非现实的氛围中。神话代表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罗马人通过神话逃避死亡。这一美丽的、神话般的塑像(与同一时期绘画艺术中的悲哀表情非常不同)是一种艺术死亡方式,避免让人神伤。在这方面,塑像饱含此种神韵,这是古希腊具有阿波罗精神特征的艺术之花的最后绽放。观者对带有神话装饰物的石棺是如何想的呢?因为想起世俗的人性快乐,死亡的担忧被一种神奇般的、充满肉欲的感觉所淹没。高雅的古典美的情感交织着自我省视,自足的财富混杂着美德,显现但 隐含着苦行似的淡泊和艺术韵味:整个世界在这些事物中得到了展现。
除了罗马,古代社会其他文明表达死亡意向也各异:希腊式精神让战士袒露胸脯迎接利剑,行吟诗人口中阿基里斯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胸怀激荡,存在便是为了战死沙场,流芳百世,死亡反而带来永恒;在希伯来精神感召下的人生大多与受苦和流浪有关,在那里死亡是一扇门,不是终结而是开启了另一段旅程。中国帝王修建陵墓,埃及法老制作木乃伊,祈求肉体消亡后能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永生;日本人死后入殓仪式繁琐唯美为的是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安康;大多数印度人不食飞鸟和鱼因为认为人死后遗体被飞鸟和鱼所食,另一种生命形式中包容着死者的记忆。
永恒的死亡意象在悲剧中具有很强的审美作用。往往悲剧主人公的死亡是促使悲剧之悲情向美感转化的“催化剂”,并且,主人公之死将悲剧的美感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通过欣赏悲剧,可以使审美主体的生命拉紧,且日益丰盈,使沉闷单调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艺术家从艺术创造过程中感悟生命的不朽,以艺术的物化形态作为生命不朽的象征。作为艺术的悲剧以诗化的诗言来描摹主人公的死亡,就是为了消解现实死亡带给人的紧张、忧虑和不安,是为了有效地超越死亡。死亡意象之美感是一种否定的喜悦,痛感中的快感。悲剧审美会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看到人性的可贵,会激发其生命力,且使之日益丰盈,充满激情地去感受,去生存。
死并非意味着生命终结的万事寂灭,而是转化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与亲人们的日常存在息息相关。放慢生命的脚步,把握每一瞬间体味生命,全身心地投入,保留住顽强的生命意识,才能保留住个体生命和整体生命之爱。超越死亡的追求带有救赎的色彩,这种救赎的过程也体现在我们青春成长的伤痛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