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

第3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 (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5[课中思考题]: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主要依据的是1921年苏俄的国情实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 2.主要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1)积极: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概念阐释]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

文档评论(0)

hjiho18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