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暂行报律”风波 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政党报刊的蜂起 “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横三民报”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报界的怪现象 报人、报纸品格低下 报纸言论退化 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 “马路小报” “鬼报” 通讯社的发展 第三节 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 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 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要客观、精确、客观、系统 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飘萍 新闻生涯: 创办通讯社,创办《京报》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第三者”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 采访艺术 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广泛交游,不惜小费 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掌握采访对象心理 “报界怪杰”:刘少少 文章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 “凌霄汉阁主”:徐彬彬 与黄远生、刘少少并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丰富的文史知识 通讯文笔优美 “白话道人”:林白水 创办白话报纸 注重社会新闻 新闻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 胡政之 张季鸾 胡政之 胡政之,(1889年~1949年4月14日),名霖,字政之,以字行。四川成都人。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开创新记《大公报》他和张季鸾等一起走出了一条百年报业的“新路径”,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高峰,一个至今难以跨越的高峰。在报业经营管理上用心,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的,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恐怕就只有胡政之一人。“外国报界对于胡霖的大名是以报界巨子看待”,胡政之没有虚枉此誉。他见识广博,洞明世事,一生有为有守,在动荡的乱世中始终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   1949年江山易主的前夜,他在上海黯然去世。谢泳说:“在一定的意义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报》的死”。  1917年,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反对张勋复辟,胡政之以记者身份独家采访;1919年,他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举行的巴黎和会,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重大的国际事件,使他成为“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1920年回国时,《大公报》奄奄一息,他没有回到天津,一度在北京和林白水合办《新社会日报》,不过为时很短。1924年8月,他又成功创办了著名的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国闻周报》还同时对外发行英文版。 1926年,他在《国闻周报》发表《作报与看报》一文“社会需要好报,新闻记者就不敢不努力,……读者鞭策记者的力量,比什么力量还大。”《大公报》后来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办报思想。胡政之编的《国闻周报》既发表过张季鸾落魄时的政论,也发表过年轻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名著《边城》,发行量最高时达二万五千多份。他主持的国闻通讯社通讯网遍布全国,发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这些都为后来新记《大公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国闻社和周报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胡政之开始独立支撑这两个新闻机构,除了通过开设广告部寻求经济自立,他也得到了留日同学、时为北方金融巨头的吴鼎昌支持,为他们日后合作开创新记《大公报》的新局面埋下了伏笔。 1926年,他和吴鼎昌、张季鸾共同以新记公司接掌《大公报》。接办之初,《大公报》职工不过70人,月支出不满六千元,发行量仅2000多份,第二年发行量就翻了三倍,达6000多份,第三年突破万份。到1936年上海版创刊,职工人数增加到700人,是当初的10倍,月支出10万元,全国分销机关达1300多处,发行量超过10万份,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经过胡政之等多年的苦心经营,《大公报》在采访、编排、言论等方面的改革都逐渐趋向规范化。胡适一再称许《大公报》是“矮人国”里的“巨无霸”。  1948年初,胡政之花大量经费在美国创办英文版的《大公报纽约双周》,3月15日,又恢复《大公报》香港版,作为今后的出路。对时局的发展、风云的变幻他有着职业性的敏感,他计划以香港为退路,以后再到新加坡、美国办报。   胡政之在1948年春天所作的那些安排如同当年他在香港沦陷前安排好了桂林版的退路一般,都是未雨绸缪,有先见之明。他说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这次香港复刊恐怕是我对事业的最后开创。”当时胡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