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灾害系统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 孕灾环境 地带性/非地带性 —基带/边缘带 波动性/突变性 —周期/准周期/随机 渐变性/趋向性 —梯度/累积 马宗晋等分类(1994)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含洪水灾害) 农作物灾害 海洋灾害 森林生物灾害 地质灾害 其他灾害 致灾特征值及其模型构建: 多度:自然致灾种类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 性程度为自然致灾多度(D)。 上式中,S为某县域相对自然致灾因子强度(等级),Pi为第i种致灾因子的相对强度,Si为第i种致灾因子的面积比,取值为0.01 到1.0,即1%到100%。 Si:第i种致灾因子的面积比 3) 自 然 致 灾 因 子 制 图 3)中国自然灾害灾次比区域分异 自 然 致 灾 因 子 制 图 多度 多度高低值相差达8倍(4%—30%),空间群聚性区域差异大。 以华北为中心,向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延伸,形成高群聚区。 多度20%的区域,有90%的范围分布于北纬25°-45°的地区。 全国最低值出现在藏北地区,中东部低值区出现在西南地区。 基本认识: 自然环境过渡地带,诸如中纬度带、海陆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等, 自然致灾因子相对群聚。 几种自然环境过渡的交错区域形成高值连片区,中国的华北地区 正处在这样的位置,因此成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最群聚的地区。 自然条件差的区域不一定致灾种类多。 被灾指数 区域分异特征 被灾指数高低相差4倍多(4—16),区域分异明显。 以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水和杭州为顶点连成 的梯形区域, 成为全国高值区(大于10)。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为高值中心(大于16)。 东南沿海地带和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一带是南方相对高值区, 以藏北高原为低值中心,且向外侧增大。 基本认识: 被灾指数与多度值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华北地区。 呈面状分布(如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地区,被灾指数相对高。 1 3 3 2 5 4 4 6 6 4) 自 然 致 灾 程 度 分 区 1.中国自然致灾分异 区域分异特征 华北地区三者均为高值区,属中国的最多灾、强灾区。 沿海地区均为次高值区,形成多灾、强灾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属多灾区。 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强灾区。 基本认识: 自然环境较差或生态脆弱地区,不一定都是强灾、多灾地区。(如贵州)。 自然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带并不一定多灾强灾并重(如:北方农牧交错带)。 华北地区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区域,三方面均为高值区。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区域可划分为9个一级自然致灾因子区。 1)1949——1990年中国40多种自然灾害发生 50816县次,发生最多的前6位灾害是: 旱灾 17501县次, 占总灾次的34.4% 洪水 7641县次,占总灾次的15.0% 暴雨 6463县次,占总灾次的12.7% 麦虫 3243县次,占总灾次的6.40% 冰雹 3028县次,占总灾次的5.95% 棉虫 2635县次,占总灾次的5.18% 《自然灾害学报》1996.5卷1期 2.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 二、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研究 2)中国自然灾害多度区域分异 2.中国自然自然灾害区域分异 * * 第四章 自然灾害系统分析 第一节、自然灾害系统 第二节、自然灾害分析 第一节 灾害系统 (Disaster System) 灾害系统: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 1、 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系统。 3、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 4、承灾体:是指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 5、 灾情:是在一定的孕灾环境、承灾体条件下,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综合、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区域灾情是地理科学研究灾害系统的重要内容。 自然灾害系统 各部分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 灾情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承灾体 灾情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承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灾情: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案例 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等) 水 圈(地表水、地下水) 岩石圈(土壤、风化壳、地壳、地幔) 生物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