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课程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课程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蜀 道 难 授课人: 陈 原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朗诵诗歌,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体会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行走”在如今说来是一个很文艺很小资的词。我们常说,行走在山水间,行走在都市里。远离工业文明的骚扰,行走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追求、一种个性选择。然而在古代,即使是封建时代巅峰的盛唐,行走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有的仅仅是造物赐予我们的双腿。那时的行走,总是跟漂泊,跟落魄推不开干系。贬官才会去边疆,流民才会离家乡,况当时大唐盛世,谁愿意离开繁荣的长安而去那些山水险恶之地呢?   大诗人李白却是不一样的。他的骨子里刻着动荡,宿命中写着流离。李白的行走,是他一生的主题。于是《行路难》诞生了,于是《侠客行》诞生了,于是,《蜀道难》诞生了。 跨越千年的时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盛唐,回望那个青春豪迈的时代,我们能清晰地看见李白和他的“大诗人”的称号。那么我们今天便从李白行走的足迹开始,探究李白“大诗人”之大,大在何处?是因为他创作的诗歌多吗?还是因为他名气大?我们便从这首《蜀道难》开始,看一个端倪。 二、诵读分析。(6分钟)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复见李白当日的风采,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薄纸上存留的诗篇间,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好诗是应该在不断的诵读间被感知被理解的。下面,我们先来一起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朗诵的《蜀道难》,大家在欣赏的同时,做两件事情:1、哪些诗句能引起你的想象,你觉得写得精彩?请划出来。2、《蜀道难》如何体现着“大诗人”李白之“大”? (欣赏朗诵)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艺术家的朗诵中感受到这巴山蜀水的一片险峻,回到刚才的第一个问题,哪些诗句引起了你们的想象,你们觉得写得精彩的? 就如饮一口好茶,需要一个回味的时间。给大家几分钟或是自己回味也好,或是前后间相互交流也好,大家来品一品这诗句。一会儿请同学也来朗诵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句子。 读古诗如何读得有味道,关键在感受与理解。我们尝试着去还原李白行走在入蜀道路上的那种感受,便能体会到,每一句该怎么读。 三、理解诵读。(20分钟) (学生自读,教师下班指导;请同学朗诵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穿插诵读指导与理解) (以下各句不按顺序,不择多寡,适时插入讨论) (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学生诵读,点评) 提问:诵读古诗,首先应该把握诗歌的情感。开头的三个叹词所带有的情感是怎样的?要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如果大家去黄山或是华山旅游过,便能感受到这第一句的情感所在。当你爬一座很高的山,你已经爬了很久,很累了。可是抬头一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很陡得坡,你也会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噫吁嚱”的感叹。大家看课下注解“噫吁嚱”是表示惊讶的感叹。就像我们现在表示惊讶会发出“哎呀呀!”这样的词,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疲劳而感叹的感觉,这才能感觉得到“难”。 提问:第一句告诉我们,蜀道难首先因自什么呢? 明确:山高。 提问:什么地方看出的? 明确:危乎高哉。“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因此在读的时候,“高”应该比“危”独得更加强调,这是程度的递进。“乎”“哉”,皆可有延长音。来表示对山高的感叹。 提问:这开篇的头一句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让读者一接触诗歌,便被这种磅礴的气势所压倒,由此来营造这种蜀道艰难的氛围。因此,最后“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要读出这种难于登天的困顿。 (学生诵读第一句) 从刚才对开篇这一句的诵读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李白之“大”的一个原因呢? 明确:情感的奔放与率真。李白在他的《江上吟》中写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自己说明了自己诗歌的这种特征。 这种特征在李白的很多诗歌里都出现过,尤其在第一句上,同学能不能想到几个例子? 明确:《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师朗诵,稍解读) 很显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一句在全诗中不只出现了一次,那么三次出现,所蕴含的内涵一样吗?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呢? 明确: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蜀道难行”,定下全诗的基调,并从“山高”的角度指明蜀道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战祸之频繁。这三句分别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