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耳穴(选择简化版)精编版.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穴 ·定义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穴位 是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耳郭上的反应点(协助诊断)。 也是在耳郭上用于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辅助治疗)。 ·耳穴诊治的历史沿革 耳穴诊治起于中国。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学家就积累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加以总结归纳,编入早期医学文献中。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穴专著。 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这说明当时已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形成了初步理论。 在中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和历代著名医学专著中,又详细记叙了耳和经络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等。 ·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 《内经》中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 宋代杨士瀛曰:“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 到了明代,耳部经络又有深入阐述。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从八脉角度阐明了耳和经脉关系,如阴阳二跷脉循行“入耳后”。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曰:“阳跷…下耳后,入风池而终。”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络关系最为密切,耳廓虽小,却是诸经通过、终止、会合的场所,上述这些论述与记载为后来为耳针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根据与研究基础。 ·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 耳与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记:“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篇 》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记:“耳属于少阴,肾之窍也。耳所至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 ·运用耳郭诊断疾病的记载 运用耳郭诊断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古代医学已注意到通过观察耳廓的位置、大小、厚薄、形态及颜色诊断脏腑机能,特别是肾的情况。 《灵柩•师传篇》记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痘科书》耳诊中记载十分详细:“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红色而热。若色黑寸白而冷,其筋纹入梅花品字样从皮上出者,皆逆也……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如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耳后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沉沉,兼青带黑尤难治,十个难求三五生。” 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小儿杂病第十一篇》中记述:“婴儿耳尖,青脉起者,瘈 、腹痛。大便青瓣,飧泄。”有人认为:月蚀疮(耳背与乳突处糜烂)可作为小儿蛔虫症的诊断依据之一。耳廓、鼻尖清冷是麻疹的早期征象。 这种借耳诊病的方法在古代医学中记载颇多,为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宝贵资料,丰富了耳诊的内容,至今仍为许多老中医所沿用。 “冠心沟”(Frank征) Frank征最初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征象,敏感性48%,特异性88%。随后发现其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 近几十年来随着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些病理学者和儿科医生观察到: 两侧肾未发育的婴儿耳郭低位、前倾、软骨发育不良; 先天性黏多糖代谢障碍所致的多发性骨发育障碍病(黏多糖Ⅰ型),除表现智力迟钝、表情呆板外,还具有全身骨骼畸形、听力障碍和耳郭上缘位置低于眼睛水平以下等特征, 现代医学的这种发现竟与古代医学“观外以揣内”,中国医学中“肾主骨,开窍于耳”相吻合。 ·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 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摘要译介了法国医生诺吉尔P. Nogier的发现:“外耳并非单纯唯一弯曲软骨,它是与内脏器官存在着密切关系,内脏疾患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点出现”。诺吉尔首次提出耳廓形如 “胚胎倒影” 的耳穴图。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耳穴发展到近100个。 1970年,广州部队后勤部绘制的《耳针学位挂图》中收载耳穴达107个;1979年郝金凯编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中收录耳穴199个。 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用耳穴约200个:耳前165个、耳背36个;并把所应用之耳穴分成六大类型:相应部位穴位、五脏六腑穴位、神经系统穴位、内分泌穴位、特定穴、耳背穴及其他。 13 历史沿革总结 古籍记载 耳脉 《阴阳十一脉灸经》─《内经》手少阳三焦 《灵枢五邪》 ……恶血在内,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备急千金要方》 艾灸耳后阳维穴-风聋雷鸣 《针灸大成》 艾灸耳尖治疗眼生翳膜 民间 针刺耳轮-痄腮/砭石刺耳-斑疹/刺耳垂-红眼病 国外 古希腊 割耳后血管-阳萎不育      古埃及 妇女节育 14 耳针图的形成 《德国针术杂志》1957年1号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