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 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艺术性散文 ① 第一次复兴发生在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为“延安散文”所忽视的五四散文的“个人神情”有所恢复。从作品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描山画水、闲话家常的书写得以回归。 ②第二次发生在1961年,并延续至1962年上半年。这一阶段艺术性散文题材相对广泛,思想相对丰富,艺术较为精致,产品数量众多。形成了一个追随“酿造诗意”的散文作家群。 三、本时期的散文特征 ①散文题材丰富、表现领域宽阔广泛。“举凡国家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抑或思念亲友、寻访古迹、浏览名胜的经历,都是绝好的散文题材。 ②主观抒情性减弱,客观写实性增强。散文创作偏于抒写主观情怀、个人感受被弱化,散文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笔触转向新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新人新事。 ③散文创作强调集体精神和民族意识,散文家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被忽视,记录客观事实与时代风云成为作家主要的责任和使命。“我”被“我们”所取代。 ④政治化、模式化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四、五六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杨朔 秦牧 刘白羽 吴伯箫 (一)杨朔(1913——1968)散文创作特色 ① 杨朔散文最讲究“诗意”。虽然其创作中的“自我”总是被置换为普通劳动者,使得他的作品未能摆脱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的窠臼,形成了“诗意+政论”的模式,但他所提出的“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及其创作的“一清如水”的作品,在当时散文普遍威严生硬、薄情寡彩的现实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散文的美学特征。 ② 杨朔有一颗善于感受、易于动情的内在诗心。他满怀热情地在那些动情的人、事中发掘并锤炼“诗意”并一律加以歌颂。而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歌咏新生活是杨朔散文的“诗核”。 ③ 在谋篇布局、炼字炼意上,杨朔都着力于诗化手段的运用,努力向诗的意境靠拢。 ④局限:雷同、斧凿,小说化倾向以及创作主体的“自我”隐匿。 (二)秦牧(1919——1992)散文创作特色 ① 秦牧的散文被誉为“小百科全书”他通常在一个预设的主旨下,将与此主旨相关的知识、传说、趣闻等串联起来,引类取比,通过联想和比喻,最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即哲理结论。知识、联想、哲理是秦牧散文的三要素。大量的知识替代了作家的“自我”,其散文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知识+政论”模式。 ② 秦牧散文以论古说今、谈天说地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与作品话题相关的历史记载、见闻和传说,“知识性”是其散文的突出特点。 ③秦牧散文的成功还得益于他善于从知识中发现哲理。并且其所发现的哲理永远沐浴着先进的、崇高的思想光辉。 ④秦牧散文独特的艺术创造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艺术解谜法,二为“平民化”的言说方式。 ⑤局限:以“知识”和“思想”替代了“自我”,流于对知识、思想的泛泛评介。缺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三)刘白羽(1919——2005)散文的创作特色 ① “三大家”散文中,杨朔散文偏于优美细腻,秦牧散文倾向于冷静平易,而刘白羽则显得阳刚雄浑。其秉承着“入境”、“激情”、“真理”的逻辑顺序,常以“壮严的思考”作为文章的结尾,让所有壮美的事物与壮美的时代天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家的“自我”便转化为时代的号角,其创作则形成了“激情+政论”的模式。 ② 在托物言志的颂歌中,刘白羽善于选取壮美的事物以配合壮美的时代,巍峨的高山、喷薄红日、壮阔的长江、璀璨的灯火、悲壮的出征、沸腾的工地等构成了刘白羽散文的意象群。。 ③ 抒情直接形诸于文字,使得他的口号似的呼告除了激情外,还兼具明显的政论色彩。 ④刘白羽散文中穷形尽相的景物描写值得称道。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等 第三节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五六十年代诗人的构成:三路诗人 2、五六十年代主要诗歌样式:生活抒情诗(李季式)、政治抒情诗(臧克家式)、长篇叙事诗、“文革”地下个人抒情诗 3、五六十年代代表诗人:郭小川 (一)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样式 1、生活抒情诗 (1)题材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 ①歌唱工农业生产和矿山开发等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如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老张的手》、傅仇的《森林之歌》等。 ②军旅诗人描写西南少数民族奇异风情和边疆建设场景的作品,如公刘的《西盟的早晨》、雁翼的《在云彩上面》、梁上泉的《姑娘是藏族卫生员》等。 ③直接描绘新生活的场景和个人感受的抒情诗,如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蔡其矫的《川江号子》、严阵的《同一片云彩》等。 (2)生活抒情诗的特点: ①生活抒情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抒情与想象空间,它展示出来的新的生活气象和畅快激昂的主人公心态,为现

文档评论(0)

wuxi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