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卡普说:工具实际上是人体器官的投影或者是人体器官的延伸 造物是人的天性。人在造物中获得自由。 我们随着我们亲手制造的机器而变异,是因为我们把机器视为我们的楷模而变异。也就是说,我们放弃了我们自身的标准。 今天,我们人在机器面前蒙受侮辱,产生自卑感。 产品系列具有可替代性,因此产品是永生的;人不能工业性地再生,具有“易腐朽性”。 2、作为知识的技术 技能: 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的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如烹制一块蛋糕的火候掌握 。 技术规则: 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一个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 技术理论: 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 3、作为活动(activity)的技术 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制造(production)与使用(use)。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求真,技术求效用 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 研究核心不同 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而关于技术的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 注意: 人们通常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在这背后可能是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并且科学发现常常诱发技术革新,但是科学知识与科学发现并不能为技术体系由潜在到现实过渡提供解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逻辑通道。技术发明不能简单归之于科学发现的发展和应用,知道“事物是怎样的”与知道“如何去做”并不是同一回事。 社会规范不同 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可是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 第三节、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①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②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 ③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 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 技术进化论 多样性: 19世纪早期的转臂电动机的工作方式与瓦特摇臂蒸汽机的转动方式是同一种模式: 延续性: 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 经济因素 军事因素 社会与文化因素 2.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西方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理性主义 科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追求“不变的东西”,或者说追求“共相”或者“规律”。 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