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神经递质 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特别是5-HT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系统的异常。 脑脊液中, 5-HT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下降。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研究 (三)遗传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研究 单卵双生子的自杀一致率为13.2%(17/129),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的自杀一致率0.7% 家系调查发现,6%~8%的自杀未遂者有自杀家族史。自杀者一级亲属的自杀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0倍~15倍。 (三)遗传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研究 1.色胺酸羟化酶(TPH)基因。 2.5-HT转运体基因(5-HTT基因)。 3.5-HT1B受体基因。 4.5-HT1A受体基因。 5.5-HT2A受体基因。 (四)神经内分泌激素 女性体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对自杀行为产生影响。约有2/3的女性患者自杀发生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 另有研究发现,自杀与HPA轴有关。自杀者的去甲肾上腺素活动过度。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研究 (五)血清胆固醇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胆固醇、攻击与5-HT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下降会导致脑内的5-HT活性下降(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降低,受体减少,使中枢5-HT功能减退。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研究 (一)心理因素 (二)习性学理论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二、心理学与行为学因素 较高的冲动性 两极化思维 认知僵化 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自传式记忆(选择性记忆偏倚) 存在功能失调性假说 绝望 灾难化预测未来 从习性学(ethology)角度发现,人们既无法逃避而又无法对周围实施攻击,进而易转为自伤行为(即习得性无助理论) 。 1.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 某些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行为的预示因素。 3.重大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4.失业或无业 5.文化和法律法规 6.特殊场所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三、社会学研究 与自杀个体有关的因素: ①老年; ②男性; ③离异丧偶独身; ④失业/退休; ⑤独居; ⑥故意自杀史; ⑦抑郁、依赖、敌意、嫉妒、冲动性、自我中心、灵活性差等人格特征; ⑧童年期失去亲人等。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四、其他因素 五、自杀行为的素质—应激模型( 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 第三节 自杀的理论解释 自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素质应激模型 :应激因素与素质因素(即个体的易感性)共同作用才导致个体发生自杀。 增强素质因素 减少危险因素 增加保护因素 第四节 蓄意自伤 一、蓄意自伤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蓄意自伤的原因与机制 四、蓄意自伤的治疗 简称自伤(self-harm) 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反复的、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采用的非致死性伤害行为,但无自杀观念且不会导致结束生命的结果。 一、概 念 二、流行病学 三、原因机制 四、治 疗 第四节 蓄意自伤 蓄意自伤(deliberate self-harm) ①蓄意自我伤害,但没有致死的可能性; ②有详细的个人病史; ③不包括致死性高的情况如枪伤、上吊、跳楼、吸入煤气等; ④不包括过量服药或饮酒致死者; ⑤不包括间接性自伤、慢性酒精中毒、长期服药和进食障碍患者; ⑥不包括年幼儿童。 报告的人群自伤发生率远低于实际的发生率。 第四节 蓄意自伤 一、概 念 二、流行病学 三、原因机制 四、治 疗 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 2~3。 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是15岁~24岁的年轻女性; 男性高发年龄为25岁~34岁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降低;老年人群自伤的发生率最低。 第四节 蓄意自伤 一、概 念 二、流行病学 三、原因机制 四、治 疗 常常是非致命性的,以超剂量服用药物或其它有毒物质为主,其次为自我切割腕部或前臂;也有少部分案例采用暴力或高致死性的方式自伤而未导致死亡,如从高处跳下、溺水或交通事故等。 自伤反复出现或重复发生是蓄意自伤的核心特征之一。 自伤方式 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诱发因素 2.心理缺陷是自伤的素质因素 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的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