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疑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设疑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发布者:陈敏妹 发布时间: 25/4/2011 AM 8:32:41 一、教师应有效把握“设疑”问题的特点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拓展的。教师在“设疑”时对应深入研究教材,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变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问题。   (1)教师可尝试设计具有挑战性、争辩性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辨是非。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争辩的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教师在《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在归纳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特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让学生举例并谈一谈个人的认识。这一富有争辩性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让学生在个人发言和共同争辩中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认识到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把握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2)教师可尝试设计具有横向比较性的问题。   拓宽学生视野,借助知识的横向联系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不妨将此文和另一篇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放在一起设疑,通过对比更清楚更全面地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如果单纯从一个视角去观照这种关系就缺乏客观性,也就不全面不科学了。   (3)教师可尝试设计具有想像和联想空间的问题。   设计此类问题能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下尽最大可能去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从个人思考的角度出发发表每人不同的见解,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并在联想和想像中有创造性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教师在《孔乙己》教学后,可以设计“孔乙己到底是死还是活了”的问题;在《最后的一课》教学后,可以设计“请同学们想像最后一课结束后的情景”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作深入的思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4)教师可尝试设计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的问题。   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尤其是在“设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精心设计具有阶梯性特点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可根据本班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这样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并能品尝到回答问题和展示才能后的喜悦。      二、教师应准确掌握“设疑”问题的切入点      明确了课堂“设疑”的思路,掌握了课堂“设疑”的一定技巧,那么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选择好“设疑”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新课导入处可“设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方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如教师在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语进行“设疑”: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任何救助工具的情况下,掉进海里不会淹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依据常识感到不可思议,就自然萌发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集中到课堂中,进入到教师“设疑”的问题中来。   (2)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现行人教版高中第六册《黛玉之死》一课,教学重点在于透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教师可这样“设疑”:你怎样看待黛玉焚稿的情节?通过“设疑”,让学生领悟这样的含义:黛玉此举,是对扼杀自由爱情的封建社会的绝望与控诉,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无言抗争,是对自己纯洁爱情的固守,也是宝黛爱情的升华。因为任何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常是本篇文章所要揭示的全文主旨之所在,因此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长课短教”的情况。   (3)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   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生活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文中有“光滑

文档评论(0)

lcf15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