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听课中感悟语文阅读教学
一、粗读,不离其旨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关键词句,是粗读的方法。有的好文章只用一句话,一个词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能够在粗读中迅速地找到关键词句,这又与平时的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息息相关。正是由初读,请学生圈点文中关键词语着手,导引着学生步步深入,直至会凌山顶,一揽胜景。经常阅读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具有圈点勾画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握关键词句的敏锐度,由此而学会更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全文主旨。
二、精读,曲径通幽
精读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有益才有答,才能层层深入解开原本“加密码”的文本奥秘,而这密码,其实正是学生一颗洞察世事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文中的“疑”,在文本之中就有答案,关键在于读书是否仔细,是否深入。语文课堂大多停留在精读这一层面。过去是老师问,学生答。而在“新课标”下,无非是学生问多,但学生的问题往往幼稚的多,不切中心的多,故意曲奥的多。学生学会提问,其实比学会答疑更难。而作为教师,把学生问题一一拿来回答,无疑多有旁枝,使整堂课气脉不顺;如若不答,又恐打击学生发问的积极性。折中而为之,选精彩的来答,无非就那几个人,几个题,偶有精彩,也多在老师意想之中。换言之,所谓质疑,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个“疑”的价值所在。好的问题设计,往往是一篇文章的切入口,一旦密码破译,一切风光尽收眼底。否则,只显得“作秀”的姿态,多过于真正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
三、品读,引人入胜
品味语言,欣赏文学的艺术魅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将品读也纳入了精读范围,但我认为如能另辟一块,更能体现文章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鉴赏价值,增加审美体验。如黄玉平老师通过朗读来指导学生品味诗词的韵味,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一段词,体现了乡村生活美好幸福的感觉,作者又是辛弃疾,是宋代大词人,他的词值得朗读,更值得细细品味。这样的好词只有靠细细品读,才能体味到字里行间所流淌出来的美好幸福的感觉。执教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展开多元朗读,从中品读赏析,在一遍又一遍的品读中感悟意象,品出诗意、品出生活。
四、悟读,让思维之花绽放
阅读的最高境界为悟读,那是一种再创造性的阅读思维,是一种需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阅读方式。在这一点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湖州的王自文老师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李白孤独的情感。从诗名的“独”字入手通过意象把握“独”,在阅读此诗的同时,又推出另外一首《望木瓜山》一文中的情感,让学生深入体味到李白那种孤独的感受,以及李白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含蓄而留有余地的表意风格。这样的悟读,以一动而牵百发,令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领悟,增加了一份对世事的洞察力。
读无定法,读无止境。但愿能与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创造美好的阅读境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