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学生的需要》,学习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论学生的需要》,学习笔记 “学生”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教育含义;同样,“学生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也是具有不同教育含义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一、合理表述并正确认识学生的需要 “孩子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孩子的需要”是在家庭中表达和满足的,比较随意、懒散,属于后台区域;“学生的需要”是在学校里表达和满足的,比较正式、严肃,属于前台区域。 1.“学生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建构 我们不能将“学生的需要”简单地等同于“孩子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不是孩子自发的“我想要”,而是一种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构的产物。这一建构过程集中地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互动中。教育,从某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就是要将“孩子的需要”——主观的、自发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范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即“学生的需要”:孩子这种主观的、自发的“我想要”属于一种抽象的需要,具有个体性和偶然性。当我们在根据社会的要求建构学生的需要的时候,应该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兼顾到孩子自发的“我想要”和整个社会的需要,将儿童身心的成熟和发展合理地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轨道。 此外,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儿童的上述能力不断地加以阐明。为了正确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一方面应该根据孩子自发的需要,来确定儿童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具备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规范孩子自发的、主观的需要,将儿童的能力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2.建构学生需要的不同取向和模式 建构学生的需要的责任主要落在成人身上。儿童作为还不成熟的、缺乏丰富经验的个体,尽管也许知道“我想要”什么,但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学生需要些什么。 但是,应该明白,替孩子说话的这种义务或责任是一项极其敏感的工作,很容易被成人处理不当或滥用. 3.我国现阶段某些教育学思潮对学生需要的片面理解。 无论如何,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相应地,知识的传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离开教学过程以及知识的传授过程,学校、教育以及教育中的一切关系将会消失,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教育改革所要做的不是轻易否定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过程,而是寻找更加有效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及教学方式,来提高教育的水平、平衡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满足教育中的不同需要。 二、在建构学生需要的过程中应避免的(认识论的)误区 学生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建构,需要教育者细心的辨别和合理的行动。下面,本文就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话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论述在建构学生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的认识论上的误区。 1.警惕新的儿童中心主义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龄孩子都进入学校,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在孩子成长为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应该为其发展提供最丰富的条件。但并不是说,只要满足了孩子一切自发的、主观的“我想要”,他们就能够充分地发展。试问,如果我们的教育满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就能算作是好的教育吗?好的教育就必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过度强调孩子本能的需要、将儿童时期的理想当成是整个人类的理想,将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或反社会的倾向②。 2.避免将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简单对立 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另一种倾向是,简单地把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似乎只要是对社会的发展有利,就必定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其实,个人在社会中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切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拒绝脱离社会经济、政治现实来讨论学生的需要 另外,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以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来讨论学生的需要。 4.防止陷入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能论 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教育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好的父母、教师、学校能在孩子们积极的发展方面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2]21。同样,在建构学生需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区分什么对儿童好,什么对儿童不好,并告诉儿童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培养儿童自己对事物或价值的分辨能力。这里,不必将这种培养分辨能力的思想交流和道德说教混同起来。说教是以某些不容质疑的教条为基础进行的道德上的劝戒行为;而思想交流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进行的平等的对话,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性。 5.避免对儿童能力不恰当的估计和期待 在我们对学生需要的建构过程中,应该对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 不仅如此,生活在现在的年轻一代常常清晰地感受到、并需要严肃应对各种压力——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 三、合理构建学生需要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1.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