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导读一.ppt

  1. 1、本文档共2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治通鉴导读一资治通鉴导读一资治通鉴导读一

《资治通鉴》导读 ——治国与做人 第一讲 四 库 全 书 一、《资治通鉴》概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 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内容条贯、叙事清晰;其内容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相关,其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原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关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宋史》本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文献通考》卷一九三 乾道四年禮部郎官李燾上言: “ ……臣竊聞司馬光之作《資治通鑑》也,先使其寮採摭異聞,以年月日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唐三百年,范祖禹實掌之。光謂祖禹:‘長編寧失於繁,無失於畧。’今《唐紀》取祖禹之六百卷刪為八十卷是也。 ” 《资治通鉴》294卷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两年后,在周恩来安排下,顾颉刚等十二名著名学者点校的《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曾国藩评通鉴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论事)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阁下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致某书) 胡三省论《资治通鉴》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说:“为人君而不治《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按:1256年,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 元明清诸帝重视通鉴 忽必烈请儒士讲解《资治通鉴》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译写《通鉴节要》作为国子学教材。 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晨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朱元璋讨饭时行囊里有一套破旧的《资治通鉴》,有空就看,用心揣摩。三天没吃饭也不忘读《通鉴》。) 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乾隆评点通鉴。“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司马光《谢赐(通鉴·序)表》)。 读史三境界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解释: 所谓“资治”:不仅知道什么是“治”、 “乱”,而且要作为“力行求治之资”。 所谓“鉴”:如人照镜,“可就正焉”。 读者于历代兴亡、人之贤否之中,“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读史(本课程)三重境界: ——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自淑、诲人 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 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二、《资治通鉴》的精髓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

文档评论(0)

共享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7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