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合成后纯化 硅胶柱与硅胶板层析 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TLC) 基本原理 TLC 定义:把吸附剂铺在玻璃板上,将样品点在其上, 然后用溶剂展开,使样品中各个组分相互分离的方法。 这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分离分析技术,其应用 范围非常广泛。 分类: 吸附薄层色谱、 分配薄层色谱 、离子交换薄层 色谱、分子筛薄层色谱等。 吸附薄层色谱基本原理: 不同物质与吸附剂(固定相)之间的吸附力不同;不同 物质在溶剂(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当达到吸附和溶解(解吸)平衡时,不同的物质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便具有不同的质量分配比或平衡常数 ( K )。这一过程相当于一次固 — 液萃取。 当流动相的向前移动时,相当于固 — 液萃取的固液分离。 流动相中因含有较多的吸附力小、溶解性大的成分,因此, 相当于对此成份进行了一次富集。到达前方的各成分会在 新位置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重新形成分配平衡。同时, 原位置残留的各成分因新鲜溶剂的到来也会在原位置重新 形成分配平衡。此时相当于对原材料进行二次萃取。 只要移动相是连续的,那么对原位置各成分的“萃取” 也就是不断的。经过多次“萃取”之后,原位置的易溶成 分优先被萃取完全,残留的将是吸附力强、溶解相差的成 分。这样便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分配薄层色谱的原理 : 相当连续多次的液 — 液萃取。与吸附色谱不同的是 固定相 和流动相均是液体 ,固定相的液体由其它固体材料(支持 剂、载体或担体)来支持或载附,不随流动相的移动而移 动。因此,物质的分离是依靠不同的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以不同的分配系数( K )连续不断地形成分配平衡 而实现的。 物质在薄层板上移动速度常用 R f 值(比移值)表示,其定 义是: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 f R 图 3 — 24 薄层色谱的 R f 值 影响 R f 值的因素 : ? 薄层的厚度 ? 吸附剂的种类、粒度、活度(吸附能力) ? 展开剂的纯度、组成及挥发性 ? 展开方式(上行或下行) ? 展开缸的形状、大小及饱和程度 ? 外界温度等。 R f 的特性和应用 : 在固定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 R f 值是一个常数。 因此,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R f 值可以作 为该化合物 定性检定的物理指标 ,就像测定熔 点或其它物理常数一样。为了获得相同的色谱 条件,通常是把未知样和标准样同时滴加在同 一块薄板上。 (二)、吸附剂 吸附色谱 : ? 最常用的吸附剂有 硅胶 、氧化铝,粒度一般为 150~300 目 筛孔,其次是聚酰胺和纤维素,其粒度一般分别为 70~140 目筛孔和 160~200 目筛孔。 ? 氧化铝的极性比硅胶大,比较适用于分离极性较小的化合 物(烃、醚、醛、酮、卤代烃等);相反,硅胶适用于分 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羧酸、醇、胺等)。 分配色谱 ? 支持剂: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 ? 固定相:水、甲酰胺、石蜡油等。 薄层粘合剂及其他添加剂 ? 石膏( 10 — 15% )、 羧甲基纤维素钠 ( CMC )( 0.5 — 1% )、 淀粉( 5% )、 聚乙烯醇 ( 0.5 — 1% )等。 ? 添加 1.5% 的硅酸锌锰( Zn 2 SiO 4 ∶Mn), 制成荧光板 。 ? 加入 硝酸银 可制成硝酸银薄板,用于分离含π键的顺、反 异构体。 ? 添加 硼酸 制成的薄层板则可以分离单糖类化合物异构体。 (三)、展开剂及其选择 ? 大原则 : 选择展开剂 一般需要针对吸附剂的种类、活 度和被分离混合物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性质结构和性质等 情况 综合而定 。 ? 小原则 :被分离物质和展开剂之间的极性关系应符合 “ 相似相溶原理 ”。该原则可用于确定展开剂的大致范 围。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为(从小到大) : 石油醚 → 环己烷 → 四氯化碳 → 三氯乙烯 → 苯 → 甲苯 → 二氯 甲烷 → 氯仿 → 乙醚 → 乙酸乙酯 → 乙酸甲酯 → 丙酮 → 正丙醇 → 甲醇 → 吡啶 → 乙酸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从小到大) : 苯∶氯仿( 1+1 ) → 环己烷∶乙酸乙酯( 8+2 ) → 氯仿∶丙 酮( 95+5 ) → 苯∶丙酮( 9+1 ) → 苯∶乙酸乙酯( 8+2 ) → 氯仿∶乙醚( 9+1 ) → 苯∶甲醇( 95+5 ) → 苯∶乙醚( 6+4 ) → 环己烷∶乙酸乙酯( 1+1 ) → 氯仿∶乙醚( 8+2 ) → 氯 仿 ∶ 甲 醇 ( 99+1 ) → 苯 ∶ 甲 醇 ( 9+1 ) → 氯 仿 ∶ 丙 酮 ( 85+15 ) → 苯∶乙醚( 4+6 ) → 苯∶乙酸乙酯( 1+1 ) → 氯 仿∶甲醇( 95+5 ) → 氯仿∶丙酮( 7+3 ) → 苯∶乙酸乙酯 ( 3+7 ) → 苯∶乙醚( 1+9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