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doc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 生(合):鸡蛋下沉。 师:生鸡蛋放进盐水中,大家观察鸡蛋又怎么样了? 生(合):上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学生沉思一会儿)这是因为:清水的浮力小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下沉;盐水的密度增大(比清水大),使得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上浮。因此,要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必须通过实验得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主要论述实验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首先,大家一起来了解作者——丁肇中(出示幻灯片,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丁肇( )中 彷徨( ) 生1:丁肇( zhào )中 生2:彷徨( páng huáng ) 师:解释下列词语:“彷徨”、“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生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 生4: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生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生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好。接着,请大家一起来理解课题:哪位同学来说说,“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生: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格物”和“致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师: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跟今天丁教授所说的目的和含义会不会一样?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请大家勾画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 师:课文中揭示“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生: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师:大家一起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两个意义朗读一遍。 生(合):(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请问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生(合):议论文。 师:对,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板书:议论文)我们必须掌握议论文哪三要素? 生(合):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师: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合):总——分——总。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师:快速阅读课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好段序,并板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 师:有没有其他划分方法? 生: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2)、第三部分(13) 师: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可以。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教师板书) 师:作者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生(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板书) 师:作者的观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出现,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二自然段合为一个部分。作者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必须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大家观察这是课文的什么? 生(合):题目(课题)。 师:因此,题目即是作者的观点,也是文章的论点。(板书:论点)请问:作者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 师:具体哪三个方面? 生:首先提出对实验的态度:不能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师:这是谁的例子? 生(合):王阳明。 师:作者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生: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师:这里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子。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文章哪个段落告诉我们? 生(合):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合):(齐读) 师: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平天下,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不是寻求新知识。换一句话说,针对自然科学而言,中国传统教育研究的是哪个方面? 生(合):社会科学。 师:它们注重的是什么? 生(合):理论。 师:因此王阳明最终宣告失败,其实他没有真正做到“格物”,他是怎样做? 生:格己。 师:我们已经回答了第一方面,接着呢? 生: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师:作者举了什么事例? 生:探究竹子的性质。 师:这两个方面都运用了事实论据,因此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合):举例论证。 师:同时有没有作道理的分析? 生(合):有。 师:有道理的阐述,在议论文中我们说它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合):道理论证。 师:作者接着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