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灭菌 :热力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 理灭菌方法,以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 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 高水平消毒法 :热力、紫外线等;含氯、过氧乙 酸、过氧化氢 ? 中水平消毒法 :超声波、碘类消毒剂 ( 碘伏、碘酊 等 ) 、醇类 ? 低水平消毒法 :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 苯扎溴铵等 ) 、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 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压力蒸汽灭菌是首选的灭菌方法! 耐热、耐湿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意什么? ? 具有卫生部的卫生许可批件 ? 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写上开启日期 ? 正确地配比 ? 每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 职业防护 使用戊二醛浸泡器械的请注意! ? 2% 碱性戊二醛,不能再稀释了! ? 用于灭菌时,器械在浸泡前应干燥,避免水份将戊二 醛稀释 ? 使用戊二醛灭菌器械,必须浸泡 10 小时 以上 ? 使用器械前,用无菌水将戊二醛冲洗干净 ? 使用中监测有效浓度,但 7 天 也必须更换 ? 不能将测试纸对半剪开 ? 戊二醛液浑浊时,应立即更换 ? 容器定期清洁 ? 保持通风 ? 2009 年 10 月 9 日至 12 月 27 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谷饶中心 卫生院的 38 名剖官产患者中,共有 18 名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的手术 切口感染,病原菌为 快速生长型分支杆菌。 该院 手术器械等清洗不彻底 ,存有 血迹 。 手术用刀片、剪 刀、缝合针和换药用剪刀等用戊二醛浸泡 ,不能达到灭菌 效果,对部分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未实施有效监测 ,手术用的外科手消毒剂不达标,诸多环节存在严重的医 疗安全隐患。 ? 广东省卫生厅已责成谷饶中心卫生院暂停相关诊疗活动, 限期整改,完善并落实院内感染管理有关制度和防控措施 ,加强人员培训和院内感染重点部门及环节的监测。此次 产妇感染事件中的九名相关责任人已受行政处分。 清洗后还需要做什么?—— 实现可追溯 包外指示条 包内指示卡 灭菌后 作好记录——追溯 无菌包使用注意事项 ? 清洁的手 打 清洁的包 ? 清洁的手 拿 清洁的包 ? 2000 年上海某医院健康体检后阴道念珠 菌感染暴发。 场 景 3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 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你 必须知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 应做些什么? ? 4 . 3 . 1 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 12h 内向 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 ,并同时向所 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 ) 5 例以上 的医院感染暴发。 b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 患者死亡 。 c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 人以上 人身损害后果。 ? 4 . 3 . 2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 2h 内 进行报告: a ) 10 例以上 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 及时地治疗 ? 报告院感 ? 配合医院作好消毒隔离 ? 配合医院相关部门做好感染的调查 ? 作好病人的安抚,避免事态的扩大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报告,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更要报告! ? 流感流行期间,在窗口工作的您,需要 戴口罩吗? ? 来了一位扎满针眼的病人,可能是艾滋 病患者,要求换药?你该怎么办? 场 景 4 标准预防 ? 针对医院 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 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 措施。 ? 包括 手卫生 ,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 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 包括穿戴合适的 防护用品, 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 物品与医疗器械。 ?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 不包括 汗液 ) 、非完整皮肤和粘膜 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 的原则。 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 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 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 5 μ m) ,在空气中短距离 ( 1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 等导致的传播 接触传播 病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