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xxx学院本科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题 目 纯电动汽车新型驱动装置设计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
所在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
?
2015 年 3 月 20 日
题 目
?纯电动汽车新型驱动装置设计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汽车数量增多,石油资源危机和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所面临的两大技术问题,汽车界势必要寻求低排放、综合利用能源的车辆。因此,具有这些特性的电动汽车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比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本茨(Karl 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是一辆载货车,长4800mm,宽1800mm,使用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其后,从1880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从一次电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1890年法国和英伦敦的街道上行驶着电动大客车,当时的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而电动汽车却维修方便。在欧美,电动汽车最盛期是在19世纪末。1899年法国人考门吉纳驾驶一辆44kW双电动机为动力的后轮驱动电动汽车,创造了时速106km的记录。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为15755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汽油机汽车只有936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问世,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规模批量制造汽车使汽油机汽车开始普及,致使在市场竞争中蒸汽机汽车与电动汽车由于存在着技术及经济性能上的不足,使前者被无情的岁月淘汰,后者则呈萎缩状态。而电动汽车的种类又可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混合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在这三种电动汽中,纯电动汽车是现代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将电机技术和传统汽车驱动系统紧密结合,在大大简化传动链的同时精简电机的控制操作。纯电动汽车: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电动机的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然而,要想更好地实现耗能少、效率高,更符合现代人类的需求,那么对纯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进行改进是很有必要的。本设计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建立后驱型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模型和驱动电机模型;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中的主要零件进行优化;利用UG中的运动仿真功能对驱动装置进行运动仿真, 验证其运动特性和避免机械干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学生认识电机直驱的概念,掌握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熟练掌握几种软件的建模使用,初步掌握机械产品的运动仿真分析过程,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与控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
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