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①行道之人弗受( ) ②蹴尔而与之(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参考答案: 1、①之:结构助词,的。 ②蹴:踢,践踏。 ③辩:通“辨”,辨别。 ④已:停止,放弃。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3.举例 义 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二、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蹴尔而与之(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1.(1)患—祸患,灾难 (2)蹴—用脚踢 (3)乡—通“向”,从前 (4)已—停止 2.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3.(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 三、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1、B D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

文档评论(0)

我思故我在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部分用户下载打不开,可能是因为word版本过低,用wps打开,然后另存为一个新的,就可以用word打开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