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ectrowetting的微器件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Electrowetting的微器件的研究进展 厦门大学 摘要: 阐述了Electrowetting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综述了Electrowetting在微透镜、芯片实验室、光开关、电子显示器等微器件方面的原理及应用,最后介绍了Electrowetting在微器件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润湿 接触角 微流体 表面张力 1 简介 电润湿现象最早由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科学家Gabriel Lippmann于1875年观察到,他在汞和电解液之间施加电压时,会出现的毛细下降现象,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Young-Lippmann方程。电润湿(Electrowetting)是指通过调整施加在液滴与绝缘介质下电极之间的电势,来改变液滴与介质表面的润湿特性,从而改变液滴和介质表面的三相接触角,液滴产生形变,进而使液滴内部产生压强差,驱使液滴运动的现象,其示意图如图1(a,b)所示。1993年Berge在电润湿模型中引入了介电层,称为基于介电层的电润湿或介质上电润湿(Electrowetting On Dielectric,EWOD),如图2所示,这一研究进展使电润湿技术几乎可用于任何导电的液体。 图1. 电润湿示意图 图2 介质上电润湿示意图 2 基本原理 在电润湿理论中,Young 方程和Lippman Young 方程是其最基本的方程。如图3 所示,其中Young 方程描述了液滴与介质表面的接触角和表面(固、气、液)三相张力间的关系: 其中SV、SL和LV分别是疏水固体/空气、疏水固体/液滴以及液滴/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 图3 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一般来讲,离散液滴在疏水表面的三相接触角都大于90o。当在电极和液滴之间施加电势V后,疏水固体/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变小,其关系由Lippmann方程描述为: 其中, SLU、SL分别是外加电势前、后的疏水固体/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 ε0、ε分别是真空的介电常数和介质层的有效介电常,d是疏水介质层有效厚度。由于疏水固体/液滴表面张力变小,导致疏水表面的液滴三相接触角变小,如图4所示。外加电势后的三相接触角θu可以由上面两方程推导而成,即由Lippmann -Young方程表示为 其中,θ0和θu分别为加电前后的接触角 图4 介质上的电润湿系统示意图 由Lippmann-Young方程可以看出,液滴的三相接触角随外加电势v的绝对值增大而变小,而且它与介质层的厚度、介电常数都有关;值得注意的事接触角减小是可逆的,如果把电压撤掉,微液滴会很快收缩、还原,而且,从上式可知它与电压的极性无关。由此可见,由于固-液表面张力变小,导致介质表面的液滴三相接触角变小,如图4所示。如图5 所示,实验图片显示了加电前后液滴润湿性(接触角)的这种变化情况 图5 加电前后液滴润湿性实验图片 当外部没有电场作用两极板时,液滴的形状成对称分布,如图6(a)所示,液滴与上、下极板的接触角分别是θt和θb0,忽略重力的影响,其值都为疏水表面的初始接触角;当将一电压V作用在液滴与下极板时,由于介质上电润湿作用,液滴与上极板间的接触角发生变化,如图6(b)中所示。由于上极板疏水层厚度很薄,上层疏水层电容很大,外加电压的分压很小,因此在上极板的接触角θt几乎不发生变化;而外加电压大部分都压降在下极板上,所以液滴与下极板的接触角明显变小,其值θb0可以由上述Lippmann-Young方程近似描述。正因为电润湿效应使液滴在右侧下电极上的三相接触角变小,造成液滴不对称形变并产生内部压强差,从而实现了对液滴的操作和控制。 图6 电润湿驱动器截面图 3 液滴的控制方式 液滴的分离与合并 在EWOD器件上,液滴分离与合并是其基本的控制方式。Cho等人对液滴的分离进行了研究。如图7所示,在一个采用三块电极的装置上,当两边电极带电时,带电极板的亲水性增加,导致液滴与下极板的接触角减小,并且向带电极板移动。由于中间电极不带电,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液滴的体积是常数,因此中间部分液滴开始变细,直到被拉断,从而向两边带电极板方向分裂成2个液滴,如图7(a,b,c)所示。当中间电极带电时,两边电极不带电时,带电极板的亲水性增加,导致液滴与下极板的接触角减小,两边液滴向中间运动,最后融合成一个液滴,如图7(c,d,e)所示。 图7 液滴的分离与合并示意图 图8表示是一个EWOD装置上的小液滴从大液滴(储液槽)中分离的过程。当流体运动到所要形成液滴的位置时,中间电极断电,液滴就会被分离出来。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提供一定的电压,使得两端液体存在一个合适的内压力差,这个内压力差足够使得中间液体往两边收缩断裂。 图8 液滴的形成 (2)液滴的移动 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