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质量成本}竞争环境下的质量成本管理.pdfVIP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竞争环境下的质量成本管理.pdf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竞争 环境下的质量成本管理 观念是靠不住的。与这些旧有观念相联系的质量成本决策经常是 基于错误的或是不充分的信息作出的,因而并不符合现代企业质量 经营的实际情况。 1 质量成本的静态优化模型 质量成本的静态优化模型主要归功于美国质量专家费根堡姆和朱 兰等人的研究。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费根堡姆就曾利用质量成本 的静态优化模型对一些普通工业企业进行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那些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开展得不太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 质量成本支出,而且其质量成本构成比例也很不合理。例如,这些 企业的内、外部故障成本占到总质量成本的 70% ,鉴定成本占到 25% ,而预防成本仅占大约5%左右。这种构成比例往往意味着企业未 能实现质量成本的最优化管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向市场所提供产 品的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由此,费根堡姆建议这些企业适当增加预 防性成本,通过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最终实现总质量成本的 最优化管理[1] 。 根据质量成本的静态优化模型,在控制成本(即预防和鉴定成 本)与故障成本之间存在着某种权衡关系。当控制成本增加时,故 障成本就会下降,只要故障成本的下降大于相应的控制成本的增 加,企业就有动力继续努力以便预防和检测不合格品。最终,企业 将达到其总质量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这一点,企业既没有能力也 没有动力降低其总质量成本,由此实现了在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之 间的优化均衡,如图 1 所示。从总质量成本曲线来看,随着产品质 量水平的提高,总的质量成本先下降后上升,在 E* 点达到最小值 [2] 。与E* 点相对应的不合格率通常称为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即 AQL 。 由于AQL 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不合格品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 早期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事实上允许,甚至鼓励企业向消费者提供 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品,这在某种程度上损坏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AQL 观念受到了来自零缺陷质量观点的坚 强挑战。零缺陷质量观念认为,企业如果将产品的质量水平推进到 不合格品率为零仍然是有利可图的。许多世界级企业在质量经营方 面的成功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零缺陷质量观念的正确性。与 那些按照传统质量观念组织生产与运营的企业相比,按照零缺陷观 念组织生产与运营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4] 。而且,随着市 场竞争环境的日趋紧张以及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也注定了 AQL 观点的不合时宜。 建立在零缺陷观念之上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如图 2 所示。不难看 出,与早期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相比,该模型中的质量成本曲线具 有 3 个完全不同的特点,即①当产品质量接近零缺陷状态时,企业 的控制成本并不会无限制地增加;②随着产品质量接近零缺陷状 态,控制成本可能先增加而后又减少;以及③故障成本可以趋向于 零[5] 。例如,当企业实施供应商选择计划以改善其外购原材料的质 量水平时,用于确定和选择合格供应商的预防性成本就会增加,而 用于其它目的的预防和鉴定成本可能稳定在某一确定的水平上,由 此导致企业的控制成本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供应商选择计划 得到全面实施,企业的故障成本就会相应地减少。一旦这种有利状 况得以稳定下来,企业就可以适当地减少对原材料的入厂检验、简 化产品鉴定与验收程序,从而减少控制成本。因此,这些质量改进 活动的净效应通常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了企业的总质量 成本。 然而,由于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具有某种程度的时滞性,图 2 中的优化模型也隐含着一个常常不被注意的、与理想状况相冲突的 可能性,即企业最终使自己处于次优的稳定状态(E 点)而非最优 0 * 的稳定状态(E 点)。事实上,企业在经营初期并不能精确把握产品 的全部质量成本信息。例如,外部故障成本的发生情况不仅取决于 企业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还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质量水 平。此外,消费者也可能基于自己对产品质量水平的判断来使用和 维护产品,从而产生与企业的预期不同的外部故障成本。由此,当 企业将总质量成本优化到 E 点所对应的水平时,可能失去继续进行 0 * 优化以达到 E 点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早期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还是建立在 零缺陷观念之上的、经修正的质量成本优

文档评论(0)

ma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