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当代文学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填空题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对题干提供的“限制性”文字重视不够,在自己答题出现疑问时,没有再一次重量审题目;二是仍然有人书写不规范,出现了错别字。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这个题目在设计上有一点问题,以至于有人在“周树人”和“周樟寿”两个答案上拿不定主意。因此,这两个答案都算正确。我们的用意是让大家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是周作人的哥哥。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这个题目几乎没有出现错误,只是有的同学填上了“1921”还不放心,还要加上多少月,有些画蛇添足。以后凡出现要求填“______年”的题,都不必再填后面的月份。除非明确要求填“______月”。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这个题目错的也不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出现“许寿堂”这样的答案。我猜想,一定是有人问了谁,而回答者有口音,于是,第二个抄袭者也跟着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这个题目看来是是容易的,无人不会。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这个题目的情况与上一题一样,看来大家读教材读得很细。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这个题目在《专题研究》的教材中是没有的,但也几乎没有出错,看来大家都补了课,而且效果很好。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上一题的情况相同,也是大家补课的功劳。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这个题目会出现错误(填为“达·芬奇”)是我没想到的,虽然是极个别的,但还是说明有的同学读书时粗心大叶,没有注意到“政治家”这个限定。也许,作业题目在设计上如果将要填的空置于“林肯”之前会更好一些。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这个题目没有出现错误也是我没想到的,不知应归于补课的功劳,还是大家确的对鲁迅有了足够的重视?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其实,这个题目是不应该出错的,即使平时没看书,也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后面的“多项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三个对郭沫若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而这三位诗人中,只有一个是“美国诗人”,但仍然有人将“泰戈尔”或者“歌德”当作了“美国诗人”。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出错的不少。出错者都只注意了“少年时代”、“农民朋友”和“美好回忆”等后面半截的题干,而没有注意到“最后一篇小说”这个限定,因此,很随意地写成了“《故乡》”。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个题目不应该出错,也几乎无人出错。说“几乎”,是有人出错后及时作了修改。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在这个题目上出错的同学,都有些马大哈的味道,要么写成“鲁四姥爷”,要么写成“鲁四爷”,有的甚至写成“鲁四”。其实,最好的答案应是“鲁”。   14.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这个题目主要是对大家细心程度的考察,也是一种“应考方法”的训练。对于研究者来说,大概都知道《论郭沫若的诗》这样的题目是很容易雷同的,因此,遇到这类题目肯定会重视前后文。在教材中,还提到过一篇《论郭沫若的诗》,但那是张光年的一篇论文,而这里很清楚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专著”。   15. 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这几乎是一道送分题,再出错就该打板子。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这个题目错得不多,也许是对《三个叛逆的女性》这个概念没有印象,又没注意到“第一个十年”的限定,而将《蔡文姬》也当作了“叛逆的女性”。  

文档评论(0)

cjp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013115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