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doc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目:一、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二、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俊,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的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2000年年前者(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9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每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平原超过900人每平方千米,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600~700人每平方千米;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10。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每平方千米左右。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每平方千米, 200~5000km范围内为226人每平方千米,下降了一半还多, 500~1000km范围内160人每平方千米,下降近2/3,1000km以上仅 为23.6人每平方千米。 (3人口主要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1995年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m为17.2%,500~1000m为7.7%,1000~2000m为8.9%,2000~3000m和3000m以上分别仅为1.1%和0.3%;200m以下人口密度高达达522人每平方千米,3000m以上仅为1.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320余倍。但在中国人口分布的最低高程并不是沿海,而恰恰是在地处亚欧大陆的核心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其中居住在海平面高程下的约有16万人。中国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上限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有约2万人定居在海拔5000~5200m高程上,而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更是高达5500m。 2、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有中国的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类型的差异,其中以地形、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在其中显然起了基本的制约作用。事实上,制约中国人口分布的是一个地区的供养人口的承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的承载力。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的、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要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局特点,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 域分布是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随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处在不间断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从总的来看,它远不如后者变化得那么活跃,而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一个地区人口聚居的历史越长,这种惰性往往越大。而且人口状况不仅仅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它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对后者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中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相关。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1、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 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指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与社会不协调发展 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激增,人口问题引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高度重视,马克思的人口理论认为除了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以外,最主要的基本点是: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同物质资料生产互相适应,以及人类应该自觉地调整自身的生产。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繁衍。就人类而言,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互相适应的规律对于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当二者比例协调时,社会就会向前进步;当二者比例失调时,社 会就会向后倒退。所谓的比例失调就是指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这正是世界人口问题的一个体现。 (2人口与自然资源不协调发展 人口与自然资源的不协调发展表现在人口与土地资源的不协调、人口与水资源的不协调、人口与森林资源的不协调、人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