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pdfVIP

近代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和竞争.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 上海到 20 世纪 30 年代已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 作为发展极, 由于地 价、工资、竞争、水源等客观原因,迫使上海的工业开始向周边的苏南地区作梯度转移,由 此形成了上海和苏南地区两个并存的工业区位,连进和竞争遂成两地重组后关系的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连进还是竞争都推动了两地工业的共同发展。所以,由上海辐射而带 动苏南区域的发展不失为中国区域现代化的模式之一。 【摘 要 题】近代经济史研究 【关 键 词】连进 / 竞争 / 上海 / 苏南 【 正 文】 截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由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已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据统计,上海 30 人以上的工厂在 1911 年为 48 家,1933 年达 3485 家,占全国 12 大城市总资本额的 60%。(注: 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106 页。)作为工业中 心和发展极,其对于周边地区必然有辐射作用,苏南地区的工业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大幅度地 向前发展的。新的工业区位形成后,新旧两个工业区位的并存势必会重组两者关系,连进和 竞争遂成了两者关系的主旋律。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作一简论,刍荛之见,方家正之。 上海与苏南工业的连进 连进是指携手共进之意。在近代上海和苏南地区,工业的连进主要体现在跨地区的企业 间的联合。这种联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联合,可以理解为同行业的不同生产企业把 有关的原料、产品销售合并到一个企业的管理之下;另一种是横向联合,则可理解为不同行 业的生产企业联合到同一企业的管理之下,促使不同行业的互补连进。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 联合,都不是两个以上企业简单的一加一,其结果必然带来行业间或企业的正相关效应,促 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连进的形式主要是上述两种,其手段也可分为两种。我们设上海是甲方,苏南地区为乙 方, 则手段由上海为基点出发联合和影响苏南地区的称之为 “甲→乙模式”,反之, 由苏南地 区为基点出发联合和影响上海地区的称之为 “乙→甲模式”。下面就这两种模式对上海与苏南 地区工业的连进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甲→乙模式 当我们在考察这一模式时,不应把目光完全集中在某一特定形式上,应该看到这一模式 包括了上海向苏南地区提供兴办工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有的甚至是工业企业从上海向苏 南的搬迁。但笔者认为,这一模式中更具价值的是苏南的资本拥有者受上海的影响,改变了 自己的观念,深信兴办现代实业既是个人赚钱,又是有裨国家的大事,遂使自己的资金流向 现代工业,出现了苏南地区兴办现代工业的浪潮。 在棉纺织业中,无锡杨氏兄弟创办的业勤纱厂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模式。杨宗濂、杨 宗瀚兄弟是无锡鸿山人,因与李鸿章有世交之谊,曾先后被指派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杨氏 兄弟经营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经历,使他们了解到织布比纺纱为艰。中国历来可称之为纺纱大 国,但不是织布强者,其间的原因主要是织布的技术要求远高于纺纱。外国人也有与其类似 的看法: “中国人在纺纱方面力量雄厚,但在织布方面就较差了。 ”(注:徐雪筠: 《上海近代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882~ 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11 页。)而纺纱的利润却高于织布,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纺与织在洋纱的冲击下 走向了分离,农民开始购买机制纱从事织布,使得棉纱市场巨大所致。 这一深刻认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不因为他们在 1893 年退出织布局而忘却。 他们决心自 行筹办纺纱厂, 厂址选择在家乡无锡, 一来可以避免上海的地价昂贵、 竞争激烈、 投入颇高; 二来可以充分利用棉纱能销往农村的市场;三来可以利用亲情筹集资金。最终,由杨氏兄弟 筹措 2 万两白银, 由亲戚刘鸿笙、 叔培兄弟认股 4 万两, 并借得江苏省积谷公款 10 万两, 合 计 16 万两,于 1895 年在无锡创设了业勤纱厂。业勤纱厂在无锡的创设,是杨氏兄弟在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