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2份) 人教版(精品篇).docVIP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2份) 人教版(精品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 最短路径问题 教材版本 人教版八上 教学目标 1、会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垂线段最短”的问题 2、探求图形运动变化中的规律 教学重点 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垂线段最短”的问题 教学方式 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回顾旧知,启发新知 复习1: 在l上求作一点M,使得AM 的长最小. 复习2: 在l上求作一点M,使得AM+BM的长最小. 二、新知转化、形成方法 例1 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得PM+PN的长最小. 练习1. 点M、N在锐角∠AOB的内部,在OA边上求作一点P,在OB边上求作一点Q,使得MP+PQ+QN的长最小; 例2. 已知:点M是锐角ΔAOB的AB边上任意一点 (1)请在OA边上求作一点P,在OB边上求作一点Q,使得ΔPMQ的周长最小;如果OM = 2,∠AOB=30°,求此时ΔPMQ的周长 (2)当点M在AB边上运动时,ΔPMQ的周长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发生变化,请研究ΔPMQ的周长何时会取到最小值. 练习2. 已知:点M在锐角∠AOB的内部,在OA边上求作一点P,在OB边上求作一点Q,使得MP+PQ的长最小.若OM = 2, OM平分∠AOB, 并且∠AOB=20°,求这个最小值 三、课堂总结,强化思想方法 四、知识梳理、分层作业 作业: 1.学探诊测试9 2.选作作业:查阅有关Fagnano垂足三角形的文献资料 教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观察图形 复习1 复习2 引导学生从一般的P点入手,在运动变化中体会与复习2的区别及联系。 怎样才能把PM转化到线段的另一侧呢?启发学生思考,利用轴对称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PM+PN就转化为PM+PN的情形,也就是复习2所解决的问题。要明确M、N为定点,P为动点 与学生一起总结解决例1所用到的思想方法。利用轴对称,改变线段的位置,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情形。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然后通过轴对称把线段转移到直线的两侧,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一般的P、Q点出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O O A M N B P Q 这时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轴对称变换。 所求的MP+PQ+QN的最小值便转化为MP+PQ+QN的最小值,M、N为定点,P、Q为动点,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情形了。 如果学生理解了练习1,例2(1)中的作图便会更简单了。 在(1)中的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这时候引导学生去发散已知,考虑轴对称的性质: 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ΔMOM是等边三角形. 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2)的题意,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当M点确定时,P、Q两个点也是唯一确定的,随着M点的变化,ΔPMQ的周长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问题也就转化为M点在何位置时,MM的长最短. 从两个角度去引导学生,一方面从(1)中的计算中发现∠MOM=2 ∠AOB,也就是说∠MOM是确定的,那么MM便是一个顶角确定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再去论证. 对于一个顶角确定的等腰三角形而言,腰长越短,底边越小.虽然学生没有学过这个结论,但可以依靠几何直观. OM何时最小,学生不难转化为垂线段最短的情形. 如果有学生觉得困难,仍然引导学生从一般的P、Q点分析.通过轴对称,MP+PQ转化为MP+PQ,M为定点,P、Q为动点,此时学生应该可以转化为垂线段最短的情形. 学生作出P、Q,使MP+PQ最小 师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结: 1、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思想方法? 通过轴对称变换,转移线段的位置,使问题转化为两个几何基本模型,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 2、进行轴对称变换需要注意什么? 可以从一般点入手,既要弄清楚选哪条直线为对称轴,也要区分哪些点是动点,哪些点是定点 从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出发,渗透运动变化的思想.对于复习2,要关注MA+MB≥AB(当且仅当M,A,B三点共线时,取“=”)为后续问题做铺垫 从问题产生的角度看,复习2到例1是一个自然的过渡,而例1的解决对于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十分重要,所以例1的思想方法务必让学生深刻领会。对于直线l上任意一点P,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作轴对称变换,并且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有学生提出作N关于l的对称点,需要引导学生证明其统一性。 练习1是例1的复习巩固,目的就是检验学生是否会利用轴对称实现线段的转移,从而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情形。 当练习1中的M、N两点重合时,便是例2中第一问的作图。所以学生在例1和练习1的基础上,要能够看出例2是从一般到特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