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经典实用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经典实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 键 点 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木”与“树”的意味有何不同? 通过诗句,体味“木”与“树”的不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风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从外形、颜色、质感、意味,使用场合及产生的联想分析。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吹着袅袅不断的秋风啊,洞庭湖水扬起清波,枯叶从干黄的树上飘落。 湘君等不到湘夫人,只看到这一片秋风扬波,木叶飘落的清秋景色,传神地表现了湘君的怅惘心情。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第五段 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问题探究: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找出以下诗句中的意象,并加以分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因为“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 —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 —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 —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绪 —不悲 树 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 褐绿色的树皮 生机 活力 木 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场合: 秋风叶落 木叶 落木 更显空阔,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干躁之感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得到启示 拓展练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高洁 耐寒 坚忍 岁寒三友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 *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林 庚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走近作者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2.词语理解 现 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海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并擅长诗词写作,喜欢搜集各科教学资料,与广大网友分享,以资教育教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