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方农村劳动力减少情况讨论.docxVIP

发达地方农村劳动力减少情况讨论.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达地方农村劳动力减少情况讨论 摘要: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 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 其农村劳动力 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 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 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 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 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 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关键词:转移;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 问题与对策 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般说来,一个地 区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 的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尤其是就地转移 率越高。2007年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农村 劳动力的平均就业转移率达 %其中就地转 移率约占95兹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不仅有利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而且有利 于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城乡发展、缩减区域 差距。因此,研究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的问题,将对广大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概 况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城 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就业率逐年提高、态势良好。概述而 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地域上以就地就近为主。苏南地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体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据统计,至“十五”期末,无锡市农村劳动 力就地就业人数为万,占农村总就业人数 的%而跨省、市就业的仅为万,占农村总 就业人数的%[1]。另据常州市的调查显示, 2004年已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 %向乡 外、县内转移的占10%向县外、市内转移 的占%真正到常州市之外务工的仅占 8%[2] 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速、农村经济增长 带的出现和工业园区的兴起, 农村劳动力向 市、区及中心镇集中转移的趋势日渐加速。 在择业上以二三产业为主。当前,苏 南地区农民的择业结构已由一二三产业转 向二三一的产业顺序。据统计,无锡市从事 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占农村就业总 数的%、唏日27%[1]。常州市从事第二产业 的农业劳动力占%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 但在第二三产业中,又以工业制造业为主, 具有极强的同质性。 在操作上城乡统一管理服务。目前, 苏南地区已基本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 理服务制度。无锡市已将促进就业的责任体 系、管理服务体系、职业介绍和培训网络、 社会保障等政策制度,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 的覆盖和延伸。目前,全市 36个街道、54 个镇都已建立起劳动保障所,社区和村设有 劳动保障工作站;到 2007年全市青壮年农 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率已达 %农杖 各类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已达 %[3]。 在身份上以亦工亦农为主。当前,苏 南地区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多以兼业为主, 其身份大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大多保留 着土地承包权,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 农产业;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 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农民。 二、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 问题及成因 尽管苏南地区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 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但是,要进一步 实现农民的有效转移,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C 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制约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受传统生活水平和根深蒂固的小农 意识的影响,苏南地区的农民大多不愿到外 地就业,满足于小富即安。据调查,在苏州 市需要转移的50万农村劳动力中,愿意到 外地就业的仅万人[4]。同时,仍有部分远 离城镇的农民习惯于以土地作为终生依赖, 从而制约着农民非农化转移和向外转移。 农民偏低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难以 适应市场需求。当前,苏南地区一些领域出 现大量紧缺性技术岗位与过剩性劳动力供 给无法有效对接的结构性矛盾。 其主要原因 有,一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低下。 据调查, 无锡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就有万 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在岗技能型人 才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例尚不足 8%农村技 能型人才所占比例不足 4%[5];苏州市拥有 职业技能的农民,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 % 其中具有技能等级的占职业技能人员的 Q/%W 农村总劳动力总的%[4]。二是农业产业化进 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对传统农民的淘汰速 度,而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 民的需求则日趋强烈。 三是采用高新技术和 先进技术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 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第三产业的用人要 求,已由单纯体力型、简单操作型转向智力 型、技能型。显然,若不提升农民文化技能, “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 为突出[1]。 激烈的就业竞争挤压了农民

文档评论(0)

wangx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