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磁兼容原理和技术讲解; 第 一 章
概论; 电磁兼容的含义; 研究电磁兼容的意义;
工业化、城市化和航空、航天活动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人类的电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电磁背景噪声功率的增加、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各种电子产品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大,灵敏度越来越高,使电磁兼容正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困难。
据估算,人为无线电辐射能量密度年增长率可达到(7~10)%, 城市中辐射能量密度为每5~10年增加一倍。
如果对所有的电子产品不进行综合设计和规划,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将是带来史无前例的大灾难。 ;
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对电子、电气产品规定了电磁兼容质量标准,不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电磁兼容性标准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限制进口产品的一道坚固的技术壁垒。入世后,这种技术壁垒对我们的障碍更大。
从军用电子设备角度看,在战争模式发展到电子战、信息战的今天,电子对抗、制电磁权的争夺使得强化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是确保在战争环境中人员、武器装备、信息情报的安全、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电磁兼容的内容; 电磁兼容技术的应用范围; 电磁兼容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战后电磁兼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广泛应用。
在电磁干扰问题的长期研究中,从理论上认识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明确了干扰的性质及其数学物理模型,逐步完善了干扰传输及耦合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抑制干扰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了电磁兼容的各种组织及电磁兼容系列标准和规范,解决了电磁兼容分析、预测设计及测量等方面一系列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逐步在电子学中形成一个新的分支。;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电磁兼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学科领域,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在电磁兼容标准与规范,分析预测、设计、测量及管理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高精度的EMI及EMS自动测量系统,可进行各种系统间的EMC试验,研制出系统内及系统间的各种EMC计算机程序,有的程序已经商品化,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EMC设计体系,在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方面,已研制出许多新材料、新工艺及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对军品和民品的EMC检验及管理机构,不符合EMC质量要求的产品不准投入市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磁兼容和标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现在的电磁兼容已不限于电子和电气设备本身,还涉及到信息泄漏及电磁污染、电磁饥饿等一系列生态效应及其它一些学科领域。所以某些学者已将电磁兼容改称为环境电磁学。联合国确定电磁污染是继环境中的空气、水质、噪声等污染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
; 我国过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电磁环境的危害影响尚未充分暴露,对电磁兼容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实际生产和科研的需求,对电磁兼容逐渐重视,技术发展较快。各部门、各行业纷纷成立了与EMC有关的学术组织、学术活动频繁。
除此之外,在以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基础理论研究
1.频谱工程:包括无线电频谱的管理与应用、频率分配、实时管理、无线电监测等方面。
2.干扰分析与预测。
3.EMC测量技术:包括对EMI、EMS的测量。
4.对耦合参数进行了研究:包括各种耦合参数的分析研究、核电磁脉冲及地电位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5.对暂态互感进行了专题研究。
6.测试及数据处理的有关理论研究
7.其它如天线、传播、屏蔽、接地等研究工作
(二)工程应用
1.加强了EMC管理
2.制定了EMC设计要求、测试方法及规范和标准,包括国标、国军标及各部门大量的专业标准。
3.EMI分析与预测
4.国标、国军标的制定、修订与贯彻。
(三)EMC教育与出版
(四) 制定EMC发展规划。
(五) 建设、改造EMC实验室; 电磁兼容的发展前景;
企业越来越关注产品设计人员的电磁兼容素质、投入产出比。
电磁兼容预测技术越来越进步。
测试技术和测试对象越来越细分,电磁兼容测试与产品的功能测试融为一体。
电性能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热设计将与电磁兼容设计同步进行。
随着虚拟仪器技术、内装自检技术的应用以及测试技术向多媒体化、网络化迈进,未来电子产品的检验将是全方位的、全自动化的。
; 未来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 电磁兼容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