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这样劳动人民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修改者、传播者;是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民间文学总是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伴随着人民的集体生活,为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所珍爱和保存。也正由于此,民间文学中沉淀着很多集体的东西。 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颠, 也是前朝古人传; 一人传三三传九, 河水淘沙渐渐深。” 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 一个传俩,两个传仨; 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 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二、集体性的表现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 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集体完善 集体分工的形式,有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有人给它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的唱词,又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例子】 《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如此。【查阅《楚风》1983第3期】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壮族甚至有专门为个人“故事”编写长诗的歌手歌师。这种例子也很多。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的集体性就更为明显突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中的不少优秀作品,像四大传说、三大史诗、《刘三姐传说》等都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和积累民众的创作财富而逐渐完善定型为文学经典的。 三、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