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名人传 丝绸技改名人 李德喜(上).pptx

丝绸名人传 丝绸技改名人 李德喜(上).ppt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丝绸名人传 ——李德喜主讲人:张俊 姚平课程团队成员:陶然 钱建栋 刘立人李德喜从20多岁进入原吴县丝织二厂做挡车工,到创办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成立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64岁的李德喜,与丝绸打交道整整45年。而今,他已经成为国内传统丝绸工艺最高水准的代表,成为传统丝织品领域最具实力的织造专家。 在苏州,有这样一批老丝绸人,他们精雕细琢丝绸织造的每一个细节,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使独步世界的丝绸技艺代代相传,也诠释着丝绸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被业内人称为“老大”的李德喜就是其中一个。从20多岁进入原吴县丝织二厂做挡车工,到创办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成立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64岁的李德喜,与丝绸打交道整整45年。而今,他已经成为国内传统丝绸工艺最高水准的代表,成为传统丝织品领域最具实力的织造专家。 45年,丝丝线线织就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也织就了李德喜人生的精彩:3月31日,江苏省丝绸技艺大师评审落下帷幕,经过层层推荐、筛选,他荣获省首个“丝绸(织造)技艺大师”称号。一、钻研:要做就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行业里,李德喜被亲切地称呼为“老大”。“老大”不仅年纪大、资历深,更重要是他对丝绸的执着和钻研无人能及。探寻李德喜的“工匠”成长轨迹,要从1970年12月13日说起,那一天,年仅19岁的他被分配到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丝织二厂,成为一名挡车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白天和师傅学,晚上再自己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他还去杭州和吴江学习,光在吴江,就拜了3个师傅。回顾自己的学艺经历,李德喜这样说:从踏入丝绸技艺的大门起,自己就深深爱上了这一行。从挡车工做起,到保养工、平车工再到设备科长、技术副厂长,李德喜用了20年的时间在各个重点岗位上都历练了一遍。80年代,出口日本的和服绸产品供不应求,吴县丝织二厂生产和服面料的织机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日方需求。面对这个“瓶颈”,当时在设备科的李德喜“钻”了进去,绘制图纸、测试机器,那段时间,工厂成了他的家。几十个日日夜夜的摸索,李德喜将原来的一机单幅丝织机改成一机双幅,使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此项目获得了苏州市技术改造科技一等奖。2014年4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苑红琪在太湖旅游度假区见到了李德喜的作品。如获至宝的他找到李德喜,要求仿制寿康宫珍贵文物——月白色绸牡丹纹大棉被等14件(套)。这批文物,种类涉及绫、罗、绸、锻、锦等多个丝织门类,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一件幔帐就由罗、麻、印花罗、锻、罗加刺绣、纱等不同的丝织物制成。清朝多个朝代的妃子都在寿康宫居住过,每个朝代丝织物都有自己的特色。以罗为例,就分乾隆芝麻地纱罗、同治绿色纱罗和嘉庆水绿牡丹纱罗。那段时间,李德喜翻阅大量资料,连睡觉都在琢磨。钻研了几十个日夜,才最终把“乾隆芝麻地纱罗”确定了下来。织物确定后,在纱罗上刺绣等技术难题又接踵而至……李德喜一头扎了进去,沉浸其中。从接到委托到研制、投入生产,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仿制成功。故宫博物院专家看后也为之赞叹:“这批丝绸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丝绸工艺的精华。李德喜仿制成功,代表了国内传统丝绸的最高水准。”“把心沉下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有收获”,李德喜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钻研精神,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极致。”二、创新:挑战自我的人生没终点“老大”很倔,认准的事情不会回头,但不回头并不是“墨守成规”。熟悉李德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他喜欢和自己“斗气”,喜欢创新,越难做的事情越喜欢挑战。2015年,李德喜打算收山之际,一位特殊的客人找到了李德喜,她就是沈从文曾经的助手、如今中国纺织品考古修复专家王亚蓉,王亚蓉带来了一项让李德喜眼睛发亮的任务——唐代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绛红罗底蹙金绣”壹套的复制工作。复制和仿制还不同,一定要原样重现,一点差异都不能有。“当时李老已经想放下工作享享清福,但这项工作一下激发了他的兴趣。”王亚蓉说,该文物是以比四经绞罗更复杂的多经绞罗作底,再辅以蹙金绣,经纬组织密度大,织造难度高而无能人复制成功。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苏州考察了几年,最终找到了李德喜。李德喜接下工作后,开始了研究试验,“该织物少针成孔,一针不能多,一针不能少,多一针就成糙……”废寝忘食,夜不能寐,因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家人都劝他放弃。但是李德喜坚持找寻难题破解的方法,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两年多的试织复制,沉睡了2500年的国家一级文物复制终于完成。王亚蓉看到复制的“试验品”后欣喜不已。 “‘唐代绛红罗底蹙金绣’和古人的织物相比,外观已达到要求,内观上稍差一点”,李德喜说,“我认为的创新,一定是在达到先人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挑战自我的人生没有终点”,回顾自己的技艺生涯,李德喜意味深长地感喟:“技艺就是要不断超越,在坚持中超越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