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在的修辞:新闻评论中“梗”的认知研究.docxVIP

遍在的修辞:新闻评论中“梗”的认知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遍在的修辞:新闻评论中“梗”的认知研究 【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网络新闻评论中,“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结合《中国青年报》评论版的具体案例,论析“梗”在其中的表征机制、本质属性和表达效果,发现“梗”常见的表征机制有原意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三种形式,它在本质上是互文性的,在文本中起到调适与联想的作用。 【关键词】 梗 新闻评论 互文性 作为新闻业务“采、写、编、评”的四大要素之一,新闻评论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一般来说,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围绕当前发生的冲突性或热点争议性议题发表看法、阐述观点的一种论辩性文体。评论所肩负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文本所持有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来影响受众,因此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修辞劝说目的。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同一”的关系是有效说服受众的基础,这有赖于恰当的修辞策略。 在阅读新闻评论时,经常会发现使用时下流行的热词或流行语,抑或说是“梗”,这些词语在文本间埋下包袱,蕴含着丰富的引申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作为新词汇的“梗”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是一种鲜活的语言现象。新闻评论尤其是网络时事评论,是讲究时新性的新闻文体,对评论文本中的“梗”进行审视,研究此类语言项目的表达特征,以加深对相关语言现象乃至评论文本的理解有其现实必要。 一、新闻评论与“梗” 生活中“梗”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它能够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当然其前提是阅听者已经领悟了这种概念。之所以用“梗”字,在于其蕴含更深层次的语义:堵塞。不懂“梗”的人,因为理解不了那暗号般的含意,思维如同被堵塞住了,往往不容易觉察个中妙趣。日常语境中,“梗”指情节、插曲、某个时间段、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表示尚未被广大网民接受的网络用语背后蕴含的意义。①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网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语义不明的词句,这给他们的阅读带来诸多障碍,这就是“梗”在其中作祟。 “梗”的涵盖范围非常广,触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金句”、流传甚广的歌词、经典影视剧台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键词等,皆是其不竭的源泉。由于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加之存在概念隐喻的功能,一个“梗”一旦被创造并传播开来,便会被融进各种文本内部,起到调整表达方式的作用。一些“梗”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多次客串文章之后便成了“固定嘉宾”,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尽管有学者在过往研究中使用了“梗”这个说法,但它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用学术语言来说,“梗”实际上就是理查德·道金斯所指称的模因(meme),即一种类似遗传基因的文化衍生因子,可以进行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等过程。造梗、玩梗都是模因复制变异的外在形式之一。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数字化模因成为文化传播和媒介融合的主要手段。从模因论角度来考察,“梗”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应用,正是语言模因驱动力作用的结果。 不过,本文并不强调“梗”的强复制性和奇观性,我们倾向于将“梗”理解为一种由民间力量接续创造的修辞化表达,尤其关注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评论文体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尚没有研究直接聚焦于“新闻评论”与“梗”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借鉴前人学者在语言学和修辞学上的研究基础,结合面向青年群体的《中国青年报》评论版的新闻评论作品,集中探讨“梗”在评论语篇的表达特征与作用机制。 二、表征机制:语义的扩散与泛化 “梗”的运用为评论的创作注入了一种活力与新鲜感,对于“梗”的论析,既要关注其与评论内容之间的关联,又要思索它存在的形式特征,进而对评论中的“梗”形成更深入的洞察与理解,毕竟存在同一文本空间的“梗”也具有不同的表征机制。结合形式与意义,在当代网络新聞评论中,“梗”的表征机制大致有“原意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三种形式。 (一)原意使用 网络上一个“梗”的生成,往往是依托特定语境或特指某一事项的语言元素,因而在语义上具有专指性。原意使用就是将不加更改的“梗”用于原属的语言项目中,保持其特指的语义特征。尽管其在语义上没有延伸或扩展,但鉴于“梗”作为网络迷因所具有的强复制性,它是一种界内扩散。 当事人承认是不冷静之余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并为此道歉。瞠目结舌的“吃瓜群众”,这下真的惊掉下巴了。 ——《中国青年报》20XX年3月19日 网络论坛中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XX年开始,有人将这种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虽事不关己也要围观发表意见的状态。之后这一表述也被国家语委列入20XX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篇评论使用了“吃瓜群众”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势力”的本意,泛指那些关注了这起事件的网民,并没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