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 提 要:由周秦义政论发展而来的义兵说,得到了包括兵家在内的诸子们的认同,成为对秦汉军事行为合法性进行阐释的理据。特别是《吕氏春秋》所倡导的义兵论,构成强秦统一六国的有力依据。刘邦为义帝发丧,成为楚汉之争的军事转折点。西汉在处理民族军争时,仍以“义”为基本策略,将华夷之防转化为华夷共存,形成了具有文明史意义的地缘政治观。 关键词:义兵论;秦汉;合法性;地缘政治 孟子曾谓“春秋无义战”,1然而《谷梁传·宣公四年》论正月间宣公及齐侯平莒伐郯,却言“伐莒,义兵也;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2以“义兵”论齐、鲁伐莒之事。至《吕氏春秋》中,“义兵”成为衡量军事行为正当性的标识;秦始皇立,群臣以“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之论颂之。3刘邦历数项羽之罪时亦言:“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4刘邦以义兵自况,既源自韩信、郦食其之言,5更出于秦汉间流行的“义兵”论。“义兵”者,或谓“不用诈谋奇计”,6或谓“救乱诛暴”,7其能够在秦汉间成为评判军争性质的依据,自有深刻的学理渊源。已有学者注意到吕不韦及其门客的义兵论,8若能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上,结合此间义政论审视之,一可明秦汉间义兵论的学理及实践;二可明楚汉政权的合法性如何阐述;三可观察西汉地缘政治观的形成,分析“义兵”如何成为秦汉间舆论的基石。本文试论之。 一、义兵论的理论形成 墨子的“义政”学说,是对如何建构公共秩序进行的思考。但墨家学派实现义政的途径,在学理上选择了“兼爱”,在实践上选择了“非攻”,乃试图通过一己之力示范、以墨侠救亡方式图存,实现偃兵之愿,可惜只能是扬汤止沸,却不可能以战止战。春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9单凭墨家之力,虽能存一国而不能救天下,虽能存一时而不能救长远。其义政之论,只是一种社会理想,不能凭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任劳任怨,就可以实现。故其入乎学理则通,入乎现实则胶,可治长远却不能救一时之急。后至孟子时,不再主张非攻偃兵,而强调以“义”用兵。 《孟子·梁惠王下》载齐人伐燕,诸侯将谋救燕时,孟子有言:“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1孟子以“义”论攻伐,言军队若能救民于水火,自然会得到燕国百姓的拥护。显然在孟子心中,军事行为是维持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合理,而且合法。因为合理合法的军事行为,并不是维系一君、一国之利益,而是铲除不仁之人、不义之事的必要手段,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2在孟子看来,军事行为的目的就是除暴安良:“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3明确了国君、诸侯乃至公卿大夫们如果残害百姓,行不仁不义之事,便人人可诛之,如商汤放夏桀、武王伐殷纣,即是替天行道的义举。 《荀子·议兵》亦通过陈嚣求教于荀子之言,论兵事不可避免,当以“义”节之: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4 荀子认为“仁”不能更化恶人,而“义”必然得罪于恶人,既然恶人存在,那便要禁其暴、除其害。出于禁暴除害目的的用兵,是用来维持仁义的,百姓必然欢欣期盼。古史上的贤君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皆以兵征不仁不义者,维持的正是天下大义,可称得上是“仁义之兵”。 荀子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武王诛殷纣,既合理亦合法:“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5这几乎是荀子对“仁义之兵”的实践性描述,心忧天下为仁,替天行道为义。武王除暴安良,“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6其兵为义。商鞅也曾言:“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7认为武王顺应百姓期望,诛灭暴君,以力维持义,其灭商就具有了合理性。 义兵论的形成,除了学理上的推导之外,亦得益于军事经验的总结。《六韬·文韬·文师》言姜太公答周文王何以令“天下归之”之问,曰:“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8其所谓的“义”,便是强调军事行为要符合天理,用以维持正向的社会秩序,满足大多数百姓的期望,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尉缭子·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