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高品质版.docx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高品质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主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苏轼 作者:郴州市一中 林小茜 [三维目标](略)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 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 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有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 趋炎势。)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也被画家画得生气勃勃。 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 :“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解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 1018 - 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 ( 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 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 (今山东诸城) ,后改知徐州, 这时文与可已去世。 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 ,睹物思人,悲不自 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散文(杂文)。 2、听录音诵读,并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叙述作者与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 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 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的深厚情谊, 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具体研习文本  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 (一)研习第一段 这一段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 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 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 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 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意在笔先, 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 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 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 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 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 “ 节节而为之,叶 叶而累之 ”,并且表明了自己的主张,苏轼赞成“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的做法。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 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 “乃不学之过也” 。 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 扩展,联系到社 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 “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在社会生活中也 要重视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 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 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一样, 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 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 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 至于自己, 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 懂得了他 的绘画理论, 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 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 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 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 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二)研习第二段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一件事, 写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 以博得声名。 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 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 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第二件事,记熙宁十年( 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 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 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 作者回忆说 “筼筜谷偃竹图” 就 是那里赠给他的, 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 却有万尺之势。 在这里又明确地提 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事

文档评论(0)

137****7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