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docxVIP

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 摘要:国家认同是一个人作为主体对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国族身份的一种认知意识、归属感和价值判断。它与人们的文化记忆是密切相关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思想观念等影响下,人们在各自不同的政治信念、国家观念、文化价值的框架和标准下,产生对国家认同的一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并将国家认同和个人认同不自觉地进行融合,相互参照。在互联网语境下,每一个人的文化记忆都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国家认同。在开放的互联网下,丰富、多元、无边界的文化记忆,也就使得国家认同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挑战性、复杂性;在互动性的互联网下,互补性、矛盾性、融合性的文化记忆,也使得国家认同产生了互助性、对立性、融通性;在多媒体互联网下,立体性、联觉性、逼真性的文化记忆,也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多重性、情感性、理智性。在全球化冲击主权边界和文化身份的“危机”下,我们应该积极规避互联网的消极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新中国文化记忆的土壤中,高度统一起全国人民的个人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增强现代国家意识,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记忆;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112;G206.3;D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XX.02.0003 一、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政治概念,又称国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主体对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国族身份的一种认知意识、归属感和价值判断。无论国家认同的主体是否具有法律层面上的公民身份地位,只要是将该国家、民族或者国族的传统、文化、语言和政治作为影响自身的凝聚性整体观念,并对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重要影响的,便享有该国家认同(国族认同、民族认同)。例如,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在法律地位上已经不具备中国公民的身份,但这不妨碍海外华人以中国作为自己的国族认同。国家认同并非天生就有的生物特质,而是后天建构的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主体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共同元素,例如:环境、血统、历史、语言、风俗、教育、文化、艺术、宗教、价值观、日常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而共同建构起来的认同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思想观念等影响下,人们在各自不同的政治信念、国家观念、文化价值的框架和标准下,产生认同一定国家的一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并将国家认同和个人认同不自觉地进行融合,相互参照:一方面,国家认同融入到个人认同内,即对于自身所属国族认同者会将国族信念和价值视为是正确的、对自身有意义的,并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信念和价值;另一方面,个人认同辐射到国家认同中,即自身认同者会将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出发点和评估标准,从而维系自身与国家、民族和国族之间的情感亲疏,并且建立对该国家、民族和国族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 “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及其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什么是国家?西方现代学术界对现代国家层面上的“国家”界定的内核是“nation”(以某个特定的民族族群为基本单元)。1648年,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数十个欧洲国家及神圣罗马帝国诸邦国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借以结束它们之间的常年征战。这些条约后来被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被认为是民族国家的开端,也是“现代”国际体系建立的标志,并且还留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几项基本政治原则,包括确立国家的主权地位,各国之间关系平等,宗教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等等。主权/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欧洲“道统”(教权和皇权)更加显得不重要了,教皇或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是国家认同的参照系,各国自身的主体性空前强化。基于这种“民族国家”的逻辑的延伸,美国区域研究的领军人物、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Pye)对中国论断为:“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内的国族。中国是一个佯装成国家的文明(China is not just another nation-state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China is 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state)。”中国果真只是一个文明体系而不是国家吗?确切地说,无论从历史发生的角度还是逻辑推理的角度,难道国家只有民族国家这种发轫于现代西方并且予以定义的形态吗? 我们首先回顾与“民族国家”意识兴起的同一时期的17世纪的东亚。虽然“中华”参照系模糊了,但“天下”秩序还在,并不断纳入新内容。“天道”“天命”这些不但受儒学世界崇奉、也受内陆草原世界信仰的观念,统合了东亚区域。在和域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多族群单一国家的身份逐渐清晰,不但首先以平等条约方式划清了与俄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