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介建构.docxVIP

传播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介建构.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介建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媒介建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文章从传播学理论出发,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媒介建构问题为依托,具体地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中尚待注意和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建构;议程设置;“知沟”假说;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XX)02-0149-0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像立法保护问题、文化定位问题、开发利用问题、传承人保护教育问题、国际合作问题、非遗信息的传播问题等等,目前大多数问题尚处在摸索和研究中。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保护,但是最根本的保护是立法的保护。不过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关乎全社会和全民族精神的问题,从长远看,软手段即环境的建设则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处在当今这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众传播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在社会环境和精神领域的建构作用,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非遗保护中媒介建构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不足。自20XX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特别是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XX]42号)两个纲领性文件发布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势头和局面是向好发展的。以合肥市为例,作为安徽省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市之一,合肥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特别是项目申报方面成效显著。合肥市已公布了首批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完成了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并出版了《合肥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现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75项,涉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民间信仰等九大类,其中“庐剧”、“洋蛇灯”2项入选国家级名录保护项目;“火笔画”、“门歌”、“庐州大鼓”3项入选省级名录保护项目;“吴山铁字”、“葫芦烙画”、“庐阳唐氏剪纸”、“洪氏装裱艺术”等13项市级保护项目,以及“吴山庙会”等34项县区级名录保护项目。 然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相比,对它的宣传显然不尽人意。轻宣传不是简单的思想上是否重视,而是因传播信息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传播效果不甚理想。20XX年暑假,笔者带领学生对合肥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普通市民,尤其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以洋蛇灯、洪氏装裱、葫芦烙画为例,我们发放了100份问卷,统计结果表明:25岁以下的受访者对这三项非遗项目十分了解的几乎为零,而没听说过的则占了80%以上;虽然40-60岁的中老年受访者对三项非遗了解情况比年青人要好,但表示没听说过的依然占近一半的比例。 其实,从全国范围看,并非只是合肥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够。比如据媒体报道,尽管20XX年6月,广东顺德香云纱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顺德的市民却知之不多,直到20XX年,顺德和深圳两市因香云纱的地理标志和深圳定香云纱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争论,这才引起当地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关注。倘若没有两地申遗之争,恐怕直到现在许多顺德市民还不知香云纱为何物。 2.单一性、事件性报道多,综合性、深入性报道少。由于新闻观念和运作机制的制约,现在各地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虽然从数量上看称得上海量,但从内容上看,带有应时性、偶发性特点,呈现一种肤浅化、零散化、碎片化状态,表现为单一性、事件性报道多,综合性、深入性报道少。以合肥市纸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20XX年6-12月间,合肥市五大都市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方面,报道内容所占的比例为:文化表演35.4%,会议31.7%,申报动态18.4%,人物专访4.3%,评论0.9%,其他9.3%。其中明显看出动态性报道占比超过八成以上,而深度报道太少,评论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首先,大众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模糊。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的内涵和外延大体与传统的文物一致,相较历史悠久的“文物”而言,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