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豆栽培技术 苗期、分枝期田间管理、结荚鼓粒期田间管理 大豆灰斑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docx

大豆栽培技术 苗期、分枝期田间管理、结荚鼓粒期田间管理 大豆灰斑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灰斑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 一、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 二、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种子带菌虽在子叶上出现病斑,并可产生分生孢子,但在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往往春季苗期干旱,不容易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因此对后期发病的影响不大。气候条件与病害流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病菌的孢子只能在水中萌发,只有叶面保持一定时间湿润,孢子才能萌发并完成侵染过程。适温(25~28℃)下叶面保持湿润2小时即可侵入。温度越低,要求叶面保持湿润的时间越长。大豆品种抗性对病害流行有很大影响。感病品种往往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连作地因病残体多,病菌量大,也是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 抗灰斑病的种质资源较丰富,育成抗病品种并不难,但抗性持续时间较短,须经常监测各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 ②耕作栽培防治 避免重茬、迎茬,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③化学防治 a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种子用药0.3㎏;b根据病情预报,灰斑病可能流行,针对感病品种,生长茂密的豆田,于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喷药,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用药100g,或50%甲基托布津100g,加水80~100㎏喷雾。视病情发展,间隔7~10天,共喷2~3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