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豆栽培技术 苗期、分枝期田间管理、结荚鼓粒期田间管理 大豆花叶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docx

大豆栽培技术 苗期、分枝期田间管理、结荚鼓粒期田间管理 大豆花叶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花叶病及其防治措施技术手册 一、为害症状 由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一般在单叶期即开始显症,呈花叶、纵卷、扭曲畸形或为倒三角形。也可在第一或第二复叶上才开始显症;无论是种传的病株或当年感染的病株叶片均表现皱缩、花叶或斑驳、卷叶、黄色块斑,有的沿主脉形成疱斑,有时叶脉坏死,有的在某些品种上形成顶枯。苗期受感染的病株都有些矮化,有的品种矮化很严重。病株结的种子上常产生放射状或云纹状斑驳,颜色与脐色一致,褐脐豆上形成褐斑,一般称为褐斑粒或花脸豆。种子斑驳的严重程度受气候及品种的影响很大。 二、发病特点 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是本病的初侵染来源。再经蚜虫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但病株所结的种子并不是全部都带毒,感病越早的病株,结的种子种传率越高,为害越大。多数品种花期后感染的植株所结种子不传毒或有极少部分能传毒。斑驳种子与能否传毒没有直接关系,种子有斑驳说明这块地的植株有病毒感染,但并不是指斑驳种子带有病毒。在发病的地块中收获的种子,有斑驳和无斑驳都可能带毒; 气象条件除了直接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外,湿度和降雨量还影响介体蚜虫发生的时期、数量及迁飞活动,从而影响病害的流行。我国大豆产区栽培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少数较抗病的品种也曾陆续出现丧失抗性的现象。 三、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播种无(低)毒种子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不断培育抗病,品种则是控制病害的根本途径。 ①播种无毒或种传率低于0.5%的种子。可在播种前在花盆或箱内播种,观察病苗数。获得无(低)毒种子的途径,是建立无(低)毒种子繁殖体系,与良种繁殖结合,建立种子田,为生产提供无(低)毒种子。 ②田间出苗后,在蚜虫发生前,尽早清除病苗,北方可结合铲地时清除。 ③种子田与生产田的大豆和秣食豆隔离100米以上,以防止带毒蚜虫飞入种子田传播病毒。 ④避免晚播。 用10%吡虫啉防治蚜虫,起到治蚜防病的目的。发病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喷洒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